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新闻资讯 生态保护 生态城市

|| 收藏本站

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发布时间:2011-11-11 14:18:42

中国环境报记者杨爱群通讯员袁小冬刘清成今年629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的出台,是对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群众的极大鞭策和鼓舞,是指导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意见》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将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通过环保工作更好地推动包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了包头市环保局党委书记、局长姚卫华同志。

坚持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改善环境 

记者:《意见》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包括主要目标中都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为重要内容,请您结合实际,谈谈包头市下一步的环保工作思路。

姚卫华:《意见》将内蒙古自治区战略定位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基本原则,将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使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地位空前提高,对于环境保护可以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包头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在60多年的发展中,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与其他工业型、资源型城市一样,也积累了大量的环境问题,污染存量大、治理欠账多、工业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包头市一直以来通过各种努力积极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十一五”后期,包头市组织国家和地方科研力量完成了《包头市环境优化经济宏观战略》、《包头市环境综合功能区划》,在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包头市环境优化经济宏观战略》从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区域统筹协同发展“六大”战略,深入诠释了包头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之路。《包头市环境综合功能区划》以环境容量优化产业布局,将现有辖区国土划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开发区、适度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4类环境综合功能区,明确了不同区域主导功能和发展方向。 

包头市委、市政府在《包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今后5年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努力实现“三个提升”,推进“五个转变”,全面实施好“六项工程”。其中有“两个提升”涉及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品位和素质,“三个转变”涉及产业定位、城市功能、增长方式,“四项工程”涉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这些都为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开出了“处方”,目的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因此,按照《意见》精神,结合包头市实际,我们确定今后包头市环保工作思路为:认真贯彻落实包头市委十届七次全委会议确定的“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富民强市”战略,以改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品位和素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以实施“三片两线”综合治理工程和“蓝天”、“污水零排放”、“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控制”三大工程行动计划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为主线,在发展中改善环境,在保护环境中促进发展,推动包头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 

记者:请您结合包头实际,谈谈如何发挥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和管理的作用,如何继续深化环境管理工作? 

姚卫华:一是做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宽的思路,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宏观战略层面入手,全面谋划、编制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编制在广泛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工业、农牧业、交通等相关规划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相融合。把环境保护的要求全面浸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使经济发展的各环节,都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确保环境保护能够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真正起到引导、约束和推动作用,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主动参与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认真落实规划环评条例,会同发改委、经信委、国土等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二是要推行实施环境综合功能区划管理。根据国务院《意见》精神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呼包鄂”为国家级的重点开发区域,自治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和西部城市群,亟待配套完善区域性环境综合功能区划。按照国家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定位,包头市在前期与中国环科院共同完成的《包头市环境综合功能区划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对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完善,配套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提请市政府审议批准实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管理依据。 

三是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破解环境保护难题。环境保护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这是环境保护参与宏观决策的重要途径。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要求,做好《包头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提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批准,作为包头市今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依据。

同时争取出台《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的通知》和《包头市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办法,全面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落到实处,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环境保护决策执行系统,构建完备的大环保体系。 

加强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

记者:请您结合《意见》精神,谈谈包头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和改善地区环境质量? 

姚卫华:目前包头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全面完成减排任务,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包头,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迫切愿望,是今后一段期间包头市环保工作的主要任务,任务紧迫而繁重。为此,包头市将集中精力从全面整治中心城区环境、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加强机制建设入手,来提升和改善地区环境质量。

全面整治中心城区环境。认真落实《包头市清理整顿主城区两高企业工作方案》,2013年以前完成对“三片两线”等地区的专项整治。完善重点园区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钢铁和稀土重点企业实施清洁能源替换,重点淘汰钢铁企业的落后产能,对违法企业实施关闭,对能耗高、污染重的中小企业按计划、分步骤搬迁到工业园区。继续对“城中村”实施搬迁改造,按照城市发展规划调整用地性质,进行有序开发。对符合规划的煤炭储运场进行综合治理,实行挂牌督办,对规划区外的所有煤场全部搬迁取缔。加强电力、冶金、建材企业原料场、煤场、渣场的环境治理和综合监管。 

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一是加快污水收集、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推进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新建污水管网320公里,重点实施城市污水截流总干线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区污水管网密度,切实发挥污水处理厂的效能。同步加快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中心城区大于1万平方米的园林绿地全面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沿街主要绿化带实现再生水浇灌,扩大再生水利用途径,最终形成污水收集、处理、回用基础设施和管网系统整体联网,实现污水治理、再生和回用的统一计划调度,统一运营管理和推广应用。

二是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强城镇供热锅炉并网工作,加快现有热电联产企业供热管网配套建设,热网所及范围内禁止新建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已建的分散燃煤供热锅炉限期拆除。引进推广洁净煤技术,加大高效洁净煤锅炉集中供热示范推广力度。 

三是大力推广天然气,加大液化石油气、煤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力度。中心城区现有锅炉、窑炉、大灶分期实施清洁能源替代,主要工业园区的新建项目均要采用清洁能源,逐步提高城市清洁能源使用比重。

四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扩大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规模,整治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和场所,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重点加强对渗滤液、垃圾焚烧飞灰等污染物排放的监管,逐步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形成以材料回收、生物处理和卫生填埋为主,焚烧、热解处理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理工艺系统。 

此外,以机制建设为重点,保障环境安全。开展重点环境风险源调查和评估工作,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更新、分类管理。将环境风险纳入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环境管理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应急管理机制,与交通、公安、安监、水利等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模拟演练。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单位的管理,建立并完善放射源动态档案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收费管理制度。建立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督员制度、监督性监测和检查制度,着重解决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和实施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建设应急物资储运中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环境网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1 15:55:34,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