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绿色农垦

|| 收藏本站

全国文明村镇变奏曲-海林农场
发布时间:2013-03-08 12:37:22
   

 

在黑龙江垦区的版图上,海林农场以“小家碧玉般”的高雅引来世人的目光。 

海林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在粗犷豪放的北大荒沃土上,放射出绚丽的光芒,被誉为“塞北小江南”。在改革中拼搏进取,历经过“蜕变阵痛”后,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打造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先进社区”,成为黑龙江省重点打造的十四个旅游名镇之一,海林农场以更大的气魄,更加开放的胸怀,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循环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大屯子”的变奏曲 

过去,海林农场仅依靠13.1万亩耕地,制约了这个农场的农业的发展。如何让百姓的生活快速提高,光靠农业是不行的。农场党委在深刻的思考之后做出了这样的结论: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养殖业发展为依托,以绿色生态观光农业、低碳循环经济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游、百姓生活体验游等旅游产业。来提高农场百姓的人均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农场本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体现特色”的原则,以粗广式线条绚丽多彩的笔墨勾勒出“50年后不落伍”的发展画卷。 

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农场场部主次干道,被水泥路取代,曾蒿草连片的居民区,被40多万平方米绿地建设取代。海林农场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宅间、路旁空闲地及零星隙地,分区分片规划装点的楚楚动人花坛。每座花坛造型各异、色彩纷呈的房屋和绿化树栽种则是依坡而建、依坡而植。打造出城在山中、房在树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园林格局。夏季绿草铺地、绿树成荫、鲜花簇拥;冬季街道宽敞、干净整洁、冰灯闪烁、路灯明亮。为了全面做好城镇工作,农场提出175平方公里辖区内零垃圾的目标,从参与管理每个单位都有责任区,保证了场内干净、整洁、有序。 

城内:生态茶吧、三岛湖和创新广场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塔吊林立下的职工住宅拔地而起,387户形态各异的别墅高档住宅点缀在绿树丛中,1.5万延长米水泥公路四通八达。城外:23.3公里的环湖路围山环绕,镜泊湖、海林农场、亚布力之间一条绿色旅游通道,使海林农场成为镜泊湖风景区的一部分。一个以低碳、生态、国际化为引擎的旅游名镇,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小镇就这样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生态小城进行曲 

海林农场的美不仅仅是因为有山、有水、有树、有林,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小城镇建设上。拆房造城是小城镇建设、“抓城、强工、带农”和建设旅游名镇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小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会出现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化解它的标尺就是让百姓真金白银的过上好日子。农场场长李树本以友情拆迁、亲情拆迁、和谐拆迁的方式展现了农场新一届党政班子实实在在为民生担当的勇气、迎难而上创建旅游名镇的决心。 

 

五十四年来,海林农场7300人民把“穷”字变成“富”字用了30年,将一个“大屯子”建设成“幸福小镇”用了5年时间。职工买轿车、搬新居,在许多地方都是高收入人群才敢问津的事,在海林农场却是普通职工的普通生活。2012年,海林农场人均收入2.05万元,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9平方米,远远高出黑龙江垦区的平均收入水平。 

居住在海林农场的人,吃的是绿色粮菜肉奶,喝的是生态清水,吸的是天然氧吧的清新洁净空气,从来不担心食品的安全问题。 

今年,农场突出“农村”、“北欧”两个特色,实现由农场(农村)城镇向旅游城镇的跨越、由传统农业向农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旅游业的跨越、由温保型生活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跨越。从科学的高度、民生的角度、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了发展目标。以奶牛养殖生态化发展为龙头,以粮食绿色种植为基础,以沼气工程的新能源为中轴,以北国田园风光游、高效有机农业游、现代化农民体验游为特点,“养殖+种植+加工”、“旅游+服务+工业”到“市场+企业+基地”、“旅游+服务+特色”。领跑垦区、全省乃至全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对于海林农场未来的发展,农场党委书记周录春这样说道:“再过50年这种发展方式也不会过时。” 

海林农场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着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研发沼气工程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低碳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职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在这探索发展之路上发生着巨大变化。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小区风情浓郁,一栋栋住宅造型各异,点缀在绿树丛中。黑龙江省文明办牟喜颖处长高兴的对央视记者说道:“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依山而建的小城镇建设、变旧为新的危房改造、变少为多的环境保护。这就是海林农场的独特魅丽。” 

中央党校在海林农场召开的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层研讨会上,把海林农场喻为“大荒明珠幸福小镇”。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再次来到海林农场时要求,海林农场要进一步做好规划,加快城镇绿化建设步伐,做到城中有林,城在林中,把种植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围绕双峰湖做好水文章。旅游名镇要当好城镇建设的“火车头”。 

 

文化兴城幸福曲 

海林农场四季是多彩的、分明的。在这样不同的季节里驱车穿行,无论是身处场部还是田野村落,耳畔回荡的皆是一串串动人的笑声,耳闻目及满是农场百姓幸福的感觉。幸福来源何处?神闲气定之后细细品味,除了物质富足外,无疑是这座美丽北欧式小城的浓浓的文化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公益文化带来的幸福。 

 

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是关系民生的幸福指标。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海林农场决策者们的共识,建立覆盖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共享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今,不用请演员,也能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打造一台精彩的文艺节目。不用出家门就可看到广场文艺演出,走进书屋便可免费借阅各种书籍…,人们情不自尽感到文化正逐渐渗透到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之大,浸润世间万象;文化之小,蕴含举手投足之间。 

海林农场党政班子认为,要想使海林农场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就必须坚持“到群众中找文化、让群众演文化、使群众享受文化”的宗旨,要让群众在文化上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尽其能、各享其美。 

 

海林农场在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名镇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和旅游文化”的同时,还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海林农场人不遗余力的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巧妙结合,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海林农场以文化理念包装新兴产业,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融注于旅游开发之中。对各风景区的历史沿革、典故传说和当地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在文化广场安装了价值70万元的LED大屏幕,在景区生态茶吧设置了专供民间文化展演、民俗鉴赏等专门场地,实现了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档次。于方寸间展示了海林农场民间文化的恒久魅力。如今,文化产业成为海林农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著名诗人王福德先生在海林农场观光时,看到路边不知名的野花,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朵朵繁星胸前挂,支干力挺不分叉,片片叶子把君夸,恰似冬月腊梅花”;黑龙江省艺术家采风团和中华诗词协会每年分别在春秋两季来海林农场采风,写下了“北国初春遍野金,放眸无处不舒心,洋楼一片农场景,现代桃园在海林”的诗句。创建旅游名镇,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到海林来写生,为海林农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北大荒文化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的,正如昔日的“北大荒”成为今天的“北大仓”一样被世界瞩目.海林农场的地域文化只是“荒”海一束,正因为有了众多的一束,才有了北大荒文化的灿烂辉煌。文化积淀成精神,精神推动文化的发展。北大荒文化的大繁荣带动海林农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品牌文化建设正在引领着海林农场在科学发展的跨越道路上奏出“文化大粮仓”更新更美的乐章。 

       (张洪生于遵海)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3 18:43:38,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