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云南 聚焦云南

|| 收藏本站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滇池5万亩湿地成鸟类天堂
发布时间:2010-12-31 10:58:43

   

相关图片

    (云南记者站  资敏 通讯员 黄河清)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滇池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特别是滇池周边已建成的5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成了生态环境重要的“调节器”,吸引了许多鸟类来昆明“安家落户”。消失已久的冠鱼狗、白琵鹭、红翅旋壁雀又重新翱翔在滇池湖面之上,近20种鸟类在昆明首次被发现,滇池湖滨生态湿地逐渐成为了鸟类的天堂和乐园。

    新增近10种鸟来昆落巢

    每年入冬,海鸥都飞到昆明过冬,滇池的海埂大坝成为市民观赏海鸥的一大景点。近年来,随着人们保护意识提升,滇池周边生态环境越变越好,“入驻”昆明的鸟类也增多了。

    据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长王紫江教授介绍,2007年底以来,昆明鸟类种类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根据近年对滇池鸟类的调查,自2007年以来,滇池鸟类无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每年都在递增,并且不断有从未见过的鸟种出现。短短三年时间,昆明新增鸟类近10种,现存鸟类达到300余种,大部分生活在滇池湿地里。

    2004年以前,昆明所记录的鸟类有300余种,其中有的种类仅有一两次记录,并从记录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大白鹭、红颈瓣蹼鹬等。有的种类则逐年减少,上世纪末之前就已在昆明消失,如白琵鹭、红翅旋壁雀等。还有的种类曾一度减少,甚至局部消失,后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如麻雀、乌鸦和喜鹊等。据不完全统计,半个世纪以来,至少有25种鸟在昆明消失,近几年来,由于绿地面积增加,环境改善以及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昆明出现了一些从未记录过的鸟种,如三趾鸥、白头鸭等10多种鸟。

    王紫江教授分析了昆明鸟类近年来的变化数据。他说:“一些鸟的留居情况有所改变,如灰掠鸟和北红尾鸲曾是冬去春来的冬候鸟或旅鸟,但近年来发现有的种群在昆明繁殖,成了终年留居的地方性留鸟。鸟类种群数量也有所改变。上世纪60年代昆明鸟类的数量较多,平均每小时在城市公园能遇见近百只鸟,而90年代降至30只左右,今年调查的结果是近50只(红嘴鸥除外)。说明数十年来,昆明鸟类的种群、数量曾有过明显减少,近期又有所恢复和发展。鸟类分布范围也有所改变。早期广泛分布的一些种类如鸢、红隼、喜鹊、乌鸦等几乎在各种类型的城市公园均能见到,而近年来在滇池生态湿地里也能见到。有的种类如小鸊鷉早期广泛分布在大观楼、翠湖乃至莲花池的小水塘,近年来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相关图片

    “四退三还”逐渐修复生态

    昆明鸟类种类逐渐增多,是因为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增多了,生态不断得到了修复,为鸟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之处。

    从2008年起,昆明开始实施滇池生态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新举措,给滇池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给滇池建“肺”造“肾”,滇池环湖公路内侧进行了退田还林、退塘还湿、退房还岸、退人护水“四退三还”工程,加快了生态湿地建设。据了解,目前已在滇池流域关闭挖沙、采石、取土矿业权547个,涉及面积1.3万亩;完成植被恢复0.8万亩;加强水源地保护,封停禁采地下水数百口;整治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建设,滇池流域林木覆盖率达50%。全面改善和提高滇池流域生态和滇池环湖生态,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削减进入滇池的面源污染负荷。

    记者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获悉,现在正在滇池沿湖3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展的环湖生态建设,截止今年11月底,整个滇池湖滨“四退三还”工作共完成退塘、退田44595亩,退房95.1万平方米,退人16525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3814亩,其中湖内湿地11220亩,湖滨湿地18589亩,河口湿地3086亩,湖滨林带20919亩,累计完成投资26.7亿元。现在,在滇池周围,都建成了生态湿地。滇池将扩大到近350平方公里,这是滇池自围湖造田后的一个历史性转变。

    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以禁养和减少化肥施用量为重点,通过开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实行一湖两江流域禁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乡村清洁措施,采取沼气池、农村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湿地等方式堵住源头。

    按照计划,3年后滇池边将退耕34万亩农田,以减少对滇池的污染;在禁养方面,除了在水源地禁止种烟与花,还要求在河道200米内不准养殖。盘龙区滇源镇冷水河支流附近的村民刘芸表示,他们村子在两年前就收到了“为保护水源地,请‘掐花控烟’”的宣传资料。在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补助后,他们减少了烟草的种植。另外,最近政府部门还将他们村子整体搬迁到昆明市区,这让他们感到很开心。据介绍,目前光是松华坝水库附近就已减少了两万多亩蔬菜与烤烟的种植,大大减少了对滇池的污染。

    据昆明市农业局能源生态处处长王建介绍,滇池周边农民平均每人只拥有农田0.27亩。为此,他们展开了土地轮休的政策,开展了试验,在有的地方实行种绿肥,从空气中吸取氮磷,减少了化肥氮磷有机化肥的使用,倡导使用农家肥。开展了禁养、农村示范工程、物理防治虫害、举办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等措施,尤其是时下正在全面展开实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在全国都算领先。同时还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比如有的种花、种菜项目往水源地、滇池流域外搬迁,在滇池流域种植经济林木、从源头上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的恶化。

 


 


    相关图片

    鸟来了  滇池更加灵秀了

    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的不断增多,许多鸟类会来青睐这块沃土,滇池的生态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以前,滇池湖滨区慢慢演变为稻田及蔬菜、花卉种植大棚等,湖滨湿地已逐步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滇池湖滨生态湿地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已刻不容缓。”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据了解,目前滇池沿湖各县(区)已建成的湿地公园有昆明滇池国际城市湿地(一期)、大观河入湖口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宝丰湿地公园、西亮塘湿地公园等。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严重受损的滇池湖滨生态进行恢复与建设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是《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滇池保护与治理的六大工程之一。滇池环湖生态建设项目通过恢复与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和湖滨林带,形成水陆间的有效缓冲区,对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滇池湖滨带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景观改善十分重要。同时,滇池环湖生态将和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对有效削减进入滇池的面源污染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08年,昆明就正式启动了滇池环湖生态建设工程,主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等方式进行。目前,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政府专家督导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各级部门和沿湖各实施县(区、管委会)的共同努力,此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据有关专家测算,5万亩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成后,初步分析每年可以削减氮135吨,磷20吨。

    这5万亩滇池生态湿地,不仅有利于恢复湖滨生态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还为鸟类提供了一个生活的乐园,为昆明筑起了一道生态保护屏障。

    记者了解到,在滇池周边的湿地中,仅昆明滇池国际城市湿地规模就有约2360亩,其中湿地公园水质净化区300亩、湿地公园游赏区950.11亩、湿地公园生态保育区1110亩,预计总投资7.3亿元,分三期三年的时间建成。现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占地400余亩,累计投资约2.2亿元,其中水面面积134亩,种植乔木1.79余万株。

    建成后的昆明滇池国际城市湿地将成为滇池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滇池自净能力最强的区域,是控制入滇污染物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同时还是一个科普教育基地。

    现在,滇池周边很多漂亮的生态湿地让人留恋忘返,特别是那些叫不出来名字的鸟儿会时不时从你头上飞过,总会带给你许多惊喜。

    滇池因为生态湿地而更美丽,生态湿地因为鸟儿的青睐而生机勃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省环保厅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4-28 21:19:3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