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浙江 环保新闻

|| 收藏本站

落实环境整治战略建设宜业宜居城区
发布时间:2012-07-10 15:58:17

    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书记薛维海

    环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资源,也是首要的发展资源。保护环境始终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发展与稳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到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狠抓突出问题整治,创新推进机制,严格执法监管,生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首要的战略任务,坚持勇于担当、敢于破难,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好。省里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目标任务,宁波市也提出了建设城乡环境好的示范区目标任务。2007年我区被原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生态区”,去年7月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生态环境整治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生态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为此,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把生态环境整治放在“六大战略”之首提出,并成立了实施环境整治战略领导小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生态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必须引导全区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长期性、动态性、科学性、复杂性,不断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保持勇于破难、敢打硬仗,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

    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坚持绿色引领、环保倒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保护,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既有利于稳增长,也有利于促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与转型协调共进。一是以绿色引领转型。推进绿色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高效生态都市农业发展。积极做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工程和示范企业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的良性互动。二是以环保倒逼转型。严把项目审批,执行最严格的能耗和环境评价标准,从源头上防止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及重复建设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对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产出企业坚决关停并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抓好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三是以政策支持转型。综合运用政策、行政、法律等手段,合理配置环境容量资源,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产业转型腾出能耗指标、腾出环境容量。

    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坚持发展惠民、环保为民,着力提升宜居环境。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环境质量能不能得到根本改善,环境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关系人民生活质量,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认真抓好煤尘污染整治,力争通过两年努力使煤尘减少90%;二是深入开展“清洁空气行动”,使列入整治的企业有机废气排放量在年内削减10%以上;三是深化城乡河道治理和生态绿化建设。

    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综合管控,全力保障环境安全。环境安全是最重要的公共安全。维护环境安全,必须坚持防治并举、以防为主,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落实机制和执法监管机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环境安全事故。一是加强环境监管。完善环境监控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加大对污染物排放处罚力度,做到重预防、早发现、善处置,把环境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严格落实责任。建立完善环境保护考核问责制度,坚决予以“一票否决”。三是抓好信访维稳。要把环境信访作为环保工作的“信号灯”,及时排查环境风险隐患和工作薄弱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既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也要发挥广大群众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夯实基础、强化措施,把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二是加强督查、严格考核。把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相关单位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加强宣传、公众参与。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和环境整治的公众参与形式,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拓展基层绿色创建的覆盖面,形成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良好局面。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浙江日报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4-29 14:37:07,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