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黑龙江 环保视野

|| 收藏本站

栗战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绿色增长
发布时间:2010-08-16 10:36:00
    “思想深刻,实事求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篇都贯穿着科学发展的观点、执政为民的理念、改革创新的思维、求真务实的作风。”黑龙江省省长栗战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全面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栗战书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

    “黑龙江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要树立这样的思想认识,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要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加快转变中促进发展,不必担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能有利于更好更快发展,反之,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他说。

    栗战书在谈到黑龙江省目前面临的制约因素时说,一是“油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二是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采掘业仍然是工业经济的主体。三是地方工业在短时期内还不能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以外,其余原油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晚,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新型环保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难以成为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还相对缓慢。

    黑龙江要发挥自己最突出优势,抓住自己最薄弱环节,全力推进“六个转变”: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推进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推进由资源粗加工、初加工,向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转变;推动由高耗能、高排放,向发展低碳、绿色经济转变;推进由忽视生态保护和过度消耗生态资源,向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建设生态文明转变;推动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转变。

    对于具体措施,栗战书认为,要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应危机、促发展的治本之策,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发展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培育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

    首先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培育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其次是进一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要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把粮食大省变为食品工业大省。重点发展粮食、乳品、肉类、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再次是积极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一批旅游名镇。着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市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不断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另外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全民创业,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国家法律、法规“非禁即入”。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拓宽创业领域,形成百姓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

    最后是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强项目储备包装,积极发展碳汇交易,积极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

    据悉,黑龙江省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规划。据栗战书介绍,一是打造绿色低碳装备制造基地。计划围绕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现代管理手段和制造模式改造提升制造企业,培育一批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制造装备控制数字化、制造工艺装备紧密化、产品制造过程绿色化的低碳装备骨干企业群,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加快产业技术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二是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黑龙江是国家石油主产区和重要能源基地,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较为丰富。依托资源优势,扩大新型能源比重,建设智能电网,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三是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层次,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四是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建设低碳节能工业体系、建设低碳高效交通体系、建设低碳生态农业体系、倡导地毯环保的消费方式。五是深入发掘碳汇潜力。依托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绿化龙江大地工程,大力推进全省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建设稳定的高纬度生态碳库。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18 15:35:3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