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新闻资讯 生态保护 生态农业

|| 收藏本站

破解"垃圾围村" 奖补推动"环境革命"
发布时间:2013-10-15 08:28:12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整治过后的村头面貌。记者高云才摄

  编者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了亿万农民的新期待。日前召开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明确指出,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如何解决农村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避免陷入发展“误区”,本刊将推出连续报道。

  “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河北香河县前套村告别“垃圾围村”

  富村咋消除“富裕的烦恼”

  地处河北香河县城郊,前套村村民450人,家家有人在县城打工、经商。这些年富起来的前套村面临“富裕的烦恼”——“村民人均收入早已过万元,可‘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环境问题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当了38年村支书的彭士发说。

  前套村的境况是许多农村的缩影。为破解“垃圾围村”难题,香河县打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奖补推动“环境革命”

  保洁员上岗,环保设施就位,让村里垃圾有出路

  走进前套村,道路宽敞整洁,两侧树木林立,路边垃圾桶摆放整齐,路面看不到一点垃圾……

  谁曾想,过去村里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垒成小山坡。彭士发介绍,以前村里环境差,主要是垃圾没出路,卫生没人管,靠村里自身解决力不从心。

  变化来自一场“环境革命”。今年年初,河北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香河县推行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每天镇上的垃圾车进村清运,将垃圾统一送到县里垃圾场,保证村里的垃圾不过夜;县里还出台了“以奖代补”政策,评上环境精品村,给予8万—10万元奖补金。

  “变‘给钱’为‘奖钱’,政府推这一把很关键。”彭士发说,前套村乡亲们劲头十足,半年多时间,村民院外杂乱的厕所、柴火棚全部拆除,移进了院内;村里配齐40个垃圾桶,卫生保洁员从1名增加到3名,整修排水沟,清除环境死角,村容村貌大大改观。

  村民顾逢元,当上了村里的卫生保洁员。每天早晨6点,就穿上工作服,推起三轮车,清扫他的“责任街”,“每天早晚各扫一遍,一天不落,看着街道干净让人心里舒服。”他很喜欢这份新工作。

  像前套村一样,目前香河县300个村街全部成立了保洁队。今年全县共安排6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村环境整治进行奖补,建设地埋式垃圾中转站112个,新增垃圾箱2500多个,新建垃圾池1400个,拥有垃圾清运机动车306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机制初步建立。(记者 赵永平)

  “一事一议”聚民意

  让农民当主角,自己监督、自己参与

  农村环境卫生主角是农民,如果只是干部积极,难免出现“一头热一头冷”。

  尊重农民意愿,前套村干部充分征集村民们意见。“一下雨就污水横流,冲得垃圾遍地”,“前几年修的路都是大坑”,针对村民反映突出的道路问题,村里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财政补贴加上村集体、村民集资,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村里13条大小街全部进行硬化。村里的项目村民监督,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作为监督员,63岁的彭跃天天盯在工地上,“水泥厚度要15厘米,标号不能差,不符合要求,就得返工。”

  “村民自治”调动了村民自建、自创的积极性:村里把过去的3个垃圾池拆除,全部换成带盖的垃圾桶;主街道栽上国槐,角落种上了鲜花;所有街道都装上了路灯……

  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的灯光准时亮了起来,吃完晚饭的村民陆陆续续地来到这里休闲,村民周玉珍老人说:“今年夏天蚊蝇少了,村里的环境美了。”

  农民当上了主角,农村环境整治热情高涨。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其中村街自筹2450万元,形成 “财政补一点、村集体经济挤一点、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

  《村规民约》管长效

  规章约束出好习惯,村庄卫生常态化

  “基础设施好改善,改变村民的习惯可不容易。”彭士发坦言。

  4年前村里刚建起垃圾池时,规定谁往池外乱扔垃圾,罚款50—100元。可大家都是街坊邻居,谁监督谁都不好意思。

  靠罚款不行,村里就专门制定了《村规民约》,设立环境卫生监督员,对违规者亮丑,村里的大喇叭经常宣传:“一个纽扣电池可污染300吨水”,“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一立方米土地”……

  村子干净了,村民看在眼里,都笑着接受了这些“约束”。“以前看到门前的垃圾,觉得不关自己的事。现在只要看到了,都会主动去捡干净。你一个人没搞好,会被人笑话的。”彭跃说。

  县里财政每年下拨专项资金,保证农村稳定的保洁员队伍;定期监督,对不能保持环境整治成果的精品村街,追回奖补资金。一系列措施,确保农村环境治理规范化、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

  村里变美了,彭士发又有了新的想法:筹划改水、改厕,虽然离污水处理厂只有1.5公里,但村民的生活污水还是靠沟排或渗水井,厕所还都是旱厕,要是有一天能解决这些问题,咱农村人就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生猪进“小区”、污水排出村、户户争先进,江西樟树市江边村由“乱村”变新村

  一个传统村庄的美丽嬗变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池塘、洁净的农家小院……金秋十月,来到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樟树市大桥街道江边村,眼前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邻里不和的‘乱村’,经过持续环境整治,村庄布局、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观念发生了转变,村里旧貌换新颜。”江边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皮文达说。

  村庄布局之变:

  生猪进“小区”,耕牛换“铁牛”

  距江边村1公里外,7家标准化养殖场和10多个沼气池整齐排列。“这是村里规划的牲畜养殖区,全村的猪都关在里面。”皮文达说。

  江边村有39户人家,村民168人。过去,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牛栏、猪圈,污水横流、臭气熏天。2007年,该村被列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里下决心发展规模化养殖,改变人畜混居的状况。当年年底,生猪、耕牛陆续搬出了村庄,住进了标准化“新房”。

  规模养殖效果显而易见。“以前在村里养猪,猪舍小,养猪只能算副业,现在规模养殖,收入高多了。”村民皮国如说,他建的200多平方米猪舍,年出栏100多头猪,收入7万多元。规模大了,环境好了,2011年,他修建了10平方米的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于猪舍照明和供暖。

  生产方式也在变。“这些年政策好,各种农机具成了主力军,以前的耕牛派不上用场。”村民皮建军说,村里多数人把水田流转出去,洗脚上岸,进城务工。“以前我家有4亩多水田,加上养猪、喂牛的收入,一年也就挣个1.5万多块钱。现在进城务工,一年最少能挣3万块钱。”

  生活习惯之变:

  污水排出村,垃圾要分类

  临近中午,村民皮晓英在厨房忙着择洗白菜,洗净的白菜放进菜篮后,她麻利地将盆里的污水倒入厨房后面的排污口。“多亏村里修了地下排污管,房前屋后干净多了。”

  “过去村里没有排污设施,村民习惯将生活污水随手倾倒,时间一长,淤积成一个个臭水塘,天一热村里臭气熏天。”街道党委宣传员陈红英说,2007年,江边村专门聘请樟树市规划设计院进行整体规划,为改水、改厕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多万元。

  近几年,村里陆续新建垃圾焚烧炉、处理池、沤肥窖,让村民们渐渐学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日常生活垃圾一般用4种方法处理:可回收的塑料、书报等打包收集卖到村收购点;剩饭剩菜、瓜皮果壳等倒入沤肥窖,变成有机肥;没有回收价值的垃圾送焚烧炉;建筑垃圾则统一运往垃圾填埋池。”皮文达认为,垃圾分类省钱又管用,既把住了污染源头,又让村民养成了清洁卫生的习惯。

  村民风气之变:

  环境搞评比,户户争当“最清洁家庭”

  为形成良好风气,村里挑选5名有责任心的村民,组成评比小组,每月评出5—6户最清洁家庭,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年终评出年度“最清洁家庭”。

  皮文达说,起初大家各顾各的,村里出现了不少卫生死角和“流动”垃圾。完善评比制度后,村民编成5个卫生小组,新增了公共卫生清扫内容,每年还要评选一个“最清洁卫生小组”。评比评出好风气,村民何三珍说:“人要脸,树要皮。再不收拾好,人家看了要笑话的!”

  村庄整洁了,环境变美了,风气好转了,皮文达又在考虑新问题——

  建了地下管网,村庄环境明显改善,但村里的污水排到村外,还是会污染村庄周围的农田、水渠。如果要像城里那样修建污水处理站,单靠一个村的力量办不到,今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规模养殖也带来新问题。“村里猪养多了,小型沼气池很难处理日渐增多的猪粪猪尿。”皮文达说,希望加强政策扶持,帮村里建起集中式的大型沼气站,将秸秆、家畜粪便等统一收集处理。“让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清洁的能源,那就再好不过了!”(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山东环境环保厅 编辑:yangchun1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5 07:16:2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