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山西 环保群英

|| 收藏本站

13年为荒山“绣”绿衣
发布时间:2010-08-26 10:43:21
常盯着荒地出神,如何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是他从未放弃过的思考。他总说,向同行学习,向专家请教,向书本要知识,向实验要成果,是基地发展的真经,也是他自己至今一直坚守的信条。

    每到植树时节,杨国华总废寝忘食,刨坑、定苗、浇水、施肥一丝不苟,而且所有树苗必须在当天全部栽植好。有时候,尖利石片和丛丛荆棘会划破他的脚踝,疼痛难忍,职工们劝他歇会儿时,他总说:“皮破了长得拢,血流了补得上,树栽不活,心疼呀!”

    多年来,每逢出差,杨国华总习惯带上把剪子、一小截蜡烛。剪刀用来采籽,蜡烛用来封住枝条两头,然后再以卫生纸裹好。遇上同行,他总要讨教再三。有一年到甘肃敦煌学习,别人都去莫高窟参观壁画,唯独他没有去,而是采回了当地的红杆柏树种,至今,他的基地仍有100多棵这样的柏树,长势良好。

    虚心使杨国华和他的林业生态示范基地积累了一整套便于推广的林业科技成果: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层治理模式,可以使“小雨入地、大雨入坑”;打生物坝与生物埂相结合,径流林业与鱼鳞坑相结合,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至此,曾经荒芜的西山沟,变成了“三季有花、两季有果、四季常绿”的生态景观区。

    “一分钱也得掰开花”

    经年创业,资金短缺一直是杨国华面临的最大难题。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当年有一分钱干一分钱的活儿,绝对不会有基地的今天。也可以说,13年里,他一直在进行着一种“赊账—还账—赊账”的程序反复。因而,节省着花钱成了他的习惯。

    1997年,基地的基建工程正式启动,修路、整地、填沟、打坝,样样要钱,开始的几个月,每天整地动用推土机5台,每日开支得上千元。为了工程进展顺利,杨国华多方筹措资金,先向朋友借了8万元,为了省钱,他硬是一个人把87根25公斤重的水泥界桩和127根木桩扛到山上,再一根根埋好。

    为方便管理,他一个人搬进了山里上世纪50年代村民就废弃了的圈养牲畜的土窑洞。

    土窑洞的景况可想而知,没水没电

[1] [2] [3] [4] [5] [6]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4-24 02:26:3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