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陕西 各级领导谈环保

|| 收藏本站

环保陕西 带着绿色进入“十二五”
发布时间:2010-08-24 10:34:12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

   

 

美丽的秦岭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在经济日益发展,工业空前兴盛,人类物质生活也极大丰富的今天,环境问题却变得愈加严峻和紧迫。特别是在国家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环保发展方式成为当前时兴的话题。为此,专访了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

    压缩性、叠加型是陕西环境问题的两大特征

    谈及环境保护问题,在陕西省环保厅工作了近八年的何发理厅长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我们的话题从陕西的环保现状和突出的问题开启。

    何厅长说:陕西的环保是上世纪70年代被提上议事日程。也就是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变初期,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大办“十五小”、“新五小”等各种小型企业以后,由于认识上、管理上忽视了工业排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关中渭河流域的700多家造纸企业以及陕北神府地区的小电石、铁合金等,先后使渭河变黑、变臭,神府地区由于村村点火,沟沟冒烟,被戴上了“黑三角”的帽子。严重的环境污染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得不把环境保护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陕西的环保工作才扎扎实实地踏上了有位子、有措施、有要求、有考核的路子。

    追踪陕西的环保工作,它的发展可以说是和陕西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肩而行的。如果说上世纪后期我省环境污染开始在面上显现,环保工作还处在一个低级阶段,那么到现在应该是进入了稳步推进的阶段。

    陕西的环保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是带有压缩性或者说叠加型的。为什么说是压缩性的?国际上工业化过程从初级阶段到中级阶段在欧洲大概用了100多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发展比较快,形成的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形成的问题比较复杂,且还有压缩型特征。叠加型是指现在形成的环境问题既有工业方面的,城市方面的,又有农村方面的;既有生产领域的,还有生活领域、消费领域的,相互叠加,相互作用,成份十分复杂,解决起来难度很大。而我们最初在解决环保问题的思维方式、管理体制、治理模式上,主要是针对城市、针对工业化生产设计的,由于农村环保问题的形成和显示才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还没有太多顾及,但形成的比如食品安全、白色污染、农药残留问题,包括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已现实地摆在大家面前。

    水、气、渣和农村污染是突出问题

    陕西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气、渣和农业面源污染。首先是作为生命之源的水环境。陕西省有51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目前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结果来看还比较好,达标率100%,但仅仅是进行70多项监测。如果按照国家去年要求的109项来监测的话,很难保证100%达标。我们还有一些集中饮用水源地周围存在工业企业,畜禽养殖企业,这对确保水源地的水质达标压力很大。突发污染事故也是水源地保护的一大威胁。最常见的是经常发生的公路交通事故引发的水源污染。比如西安市两个水源黑河、石头河水库岸边建有二级公路,如果监管有疏漏,发生危险化学品掉入,后果难以想象。再比如渭河的问题,虽然经过努力,水质有所好转,但这个好转只是阶段性的,稍不注意就有反弹的可能。因为渭河干流缺少生态水基流保证,再加上关中的大发展,城镇化的推进,今后用水量、排放量随时都有可能增加,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基流,不继续实施污染综合整治,重新变黑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再从陕北的几条河看,大都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虽然陕南的丹江、汉江、嘉陵江流域水质尚可,但由于沿江沿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随着这一地区突破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何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压力仍然巨大,不可掉以轻心。

    其次是大气污染,突出地表现为酸雨和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关中东部和商洛是国家酸雨控制区。在本世纪初,酸雨品率更是逐年上升。主要是燃料结构造成的。陕西省在“十五”末的时候排放二氧化硫约90多万吨,其中60%到70%出现在关中,对农作物和人们的健康影响显而易见。由于我们的燃料结构仍然以煤为主,煤烟型污染的现状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再加上大中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开发建设等形成的扬尘混在一起,形成的颗粒物污染严重威胁着城乡人民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治理难点。特别是Pm10和Pm2.5,即空气中含有的细小的用微粒直径表示的物质,对人的呼吸、肺等非常有害。国际上对Pm2.5已经进行监测,而我们当前对Pm10都没有进行监测。当前这一危害在城市中有加剧趋势。

    第三是农村污染问题。作为城市两大公害的垃圾和污水压缩了城市人的生活空间,但农村也绝非是一片净土。农村的污染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自身产生的,如不合理的耕种、生产方式,比如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大量仪器的使用等造成的污染。另一个方面是污染下乡、污染转移的问题。比如将城市的垃圾倾倒到农村、将城市中淘汰的工作转移到农村。在某种程度上,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就是对城市的保护。因为农村是我们生活的源头,我们的水源和粮食都来自农村,千万不能让农村污染威胁城市,如果继续扩大农村污染,有朝一日城市与农村就会形成污染一体化。

    、

    四是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问题。在不少大中城市周边,垃圾围城、废弃物随意倾倒司空见惯。尤其是一些危险废物好多没有经过处理就被拉到农村施用,很容易使一些有害残留物进入生物链,这是一个大隐患,是看不见的“杀手”。比如废旧电池、手机、电脑等的危害。一部手机含有危害物70多种,我们对此却几乎无处置能力。还有医院产生的医疗垃圾、医疗废弃物部分混入生活垃圾。据统计,全省一年产生3000多万吨固体废弃物,处置率不到一半,有一半未经处理进入环境,如不引起重视,有朝一日会出现环境公害。

    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思想转变

    对于能源大省的陕西来讲,转变发展方式显得更为迫切,应该走得更快一些,因为陕西的单位GDP能耗还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污染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尽管“十一五”前三年,我省万元GDP能耗由1.48吨标准煤降至1.28吨标准煤,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1吨高出14%。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表明了陕西省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经济发展还没有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也是现实的难题,在后危机时代中把握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优势,更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就抓住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核心和要害,就找到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根本出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变发展方式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包括群众中还没有从理论上、实践上、行动上认清什么叫发展方式转变,怎样转变,在转变中应该做些什么。在落后与先进、转变与发展、环保与发展中,往往偏重于追求发展,忽视环保。例如一些地方仍在引进落后的产能,建设早该淘汰的企业。不少地方舍得在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上投入,却舍不得在环保、在改善民生,在提高老百姓身心健康的公共事业上投入。比如城市建设中,舍得在地上花钱舍不得在地下花钱。事实上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是花70%在地下,30%在地上。而恰恰我们在这方面颠倒了。因此加强发展方式转变的宣传看来十分有必要。要教育大家把功夫下在真转变而不是假转变上,真下功夫而不是假下工夫,切实解决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和单纯追求GDP的行为,应探索考核在方面减少GDP对大家的诱惑力,这次省上十强县的评比在一定程度上把考核一个县的综合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

    第二个挑战是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科技创新、科技集成相对滞后。一次新技术革命往往孕育着一次产业革命的诞生。比如新的大型燃煤发电厂采用新工艺后它的耗煤下降,排放降低,效益提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集成、技术创新跟不上。比如陕北的兰碳产业,过去是沟沟点火,污染遍地,后来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最后解决了后面的多联产、废物利用技术后,它就从一个以生产初级产品为目的的工艺过程变成了一个综合利用多联产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煤转化项目,过去煤焦中产生的废弃物如今都成了产业链上的原料资源,这些都得益于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更应注意这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政府应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并搭建起平台。

    三是加强对转变发展方式的考核。对各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进行科学考核,逐步淡化GDP,强化综合能力考核。注重企业的能耗、节能和污染物排放绩效考核,应成为考核的基本要求。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积极推进并推广典型。

    四是落后产能要加速淘汰。何发理说,事实上落后产能给社会产生不了多大的经济效益,给政府提供不了多少税收。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不是饥不择食的时代。我们要质量,要环境、要绿色效益,追求有尊严的生活方式。落后产能往往是影响发展、污染严重、影响健康的产业和工艺,必须坚决淘汰。比如渭北小水泥、小采石,陕北小铁矿、小化工等。群众在劳动中往往得不到安全和健康保障,得不到尊严。老板赚钱,政府买单,群众受害。在这方面已不乏其例,教训各地都有,希望大家能从这些教训中警醒出来。

    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成功实践

    我们围绕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中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些还获得了国家的肯定,比如:

    川口模式——曾经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铜川,按照“省市统筹、限期改造、兼并重组、坚决关停”的要求,关闭了39条落后产能水泥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3三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铜川市水泥产量由“九五”初的400多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100万吨,而粉尘排放量由原来的13万吨削减到目前的6.3万吨。使铜川这个“卫星看不见的”城市,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9年好于二级天数达334天。

    造纸蜕变——在渭河流域关闭耗水量高,排放强度大的造纸企业,流域内造纸业数量由关闭前的700多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60家,产能由过去的400多万吨/年下降为目前的60多万吨/年。造纸业的大量关闭不仅没有影响流域内的经济发展,相反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确保了连续几年流域沿线城市GDP保持高位增长,同时,渭河水质连年实现好转,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去年已达到Ⅴ类,取得了经济增长,水质改善的双赢。

    循环府谷——2003年前因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被媒体称为“黑三角”的府谷县自2003年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环境立县战略,精心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形成循环型“四区八园”工业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使府谷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对我省乃至全国资源型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环保部门要担当助推发展方式转变主力军

    良好的发展方式是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环保部门责无旁贷,必须当好主力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鼎力助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把污染减排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污染物的高强度排放,会导致经济发展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失去了空间和潜力。我省前三年的减排成效表明,污染减排作为一种倒逼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毫不松懈地持续推进污染减排,才能腾出环境容量、扩大发展空间,为发展方式走向先进和高端提供保障。要在继续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的同时,坚持把污染减排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起来,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使转变发展方式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有序推进,这样才能击破制约转变发展方式的瓶颈,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把环保科技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到了一定程度必须依赖于科技的发展,因此提高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是保障环境治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手段。不依靠环保科技创新,我们就一直走不出末端治理的圈子,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上“打转”,就无法克服产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不足,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也会使转变发展方式受阻。

    三是把环保产业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一些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将会逐步萎缩,而环保产业将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大量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产业是一个大产业,涉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备制造、环保服务等多个领域。把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不仅是长远发展的重要抉择,而且是调整结构的现实任务。随着气候变化问题进一步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的趋势。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的同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四是把环境执法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推手。环保部门把握着建设项目入门的第一关口,行使着建设项目运行的监督管理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抓手作用十分重要,要通过严格的环境执法,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更加主动有效的作用。要主动介入切实抓好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防止落后产能进入;深化建设项目环评,坚持“疏”、“堵”结合,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要求的民生项目、保增长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对高耗能、高排放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项目把好“闸门”,严格限制;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坚持关口前移。积极推进施工期间环境监理,完善环保验收管理程序,严把“三同时”验收审批关。

    围绕“三低一高”推进低碳减排

    低碳的核心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从环保上我们紧紧围绕“三低一高”来做。比如低消耗方面,在环保审批、管理上倡导大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上努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一条低污染、低消耗之路。陕西在工业发展中很多大项目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相信实行低碳的做法之后会有非常可观的效益。比如在陕北的兰碳生产中生产的煤气,通过采用新工艺回收再利用,不仅仅产业链不断加长,而且副产品大大提升了煤的价值。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启示,陕西作为资源大省,在这方面有很多优势和潜力,应成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低碳产业得天独厚的一个大战场。

    另外在消费领域也大有文章可作。我们一方面是强调资源不足,一方面又是大量浪费。这就要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注意减少排放,节约资源,采用科学低碳的方式来享受生活,特别是城市的消费群体中,更有其市场。传统习惯上农村人在水的重复利用上比城里人做的好。我们一定不能走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路子,要让大家有重复利用的思想。如果西安市每家每户能将水重复利用在50%以上,就可以给渭河增加不少生态水。陕西太阳能充足,应该提倡利用太阳能。再是随着汽车消费的家庭化,应在作为代步工具的汽车采购上,宣传教育大家减少相互攀比心理,控制大排量汽车在城市的使用,提倡使用混合动力车和小排量汽,减少碳排放。低碳这个理念要从娃娃教育抓起,我们不要仅仅盯着当代人,更要紧盯着下代人,下下代人。因为观念的转变要从小做起,并且需要一个过程,对儿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更为重要,建议将低碳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环保课程之中。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陕西日报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4 16:28:3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