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八水相绕灞柳如烟美景
作者:佚名 来源:西安晚报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西安曾经是一座八水相绕、灞柳如画、活力四射的城市。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浐灞新区 “生态立区、生态优先” 的发展理念和积极实践,使浐灞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城市新坐标,承载着恢复生态梦想、创造人类生态文明的新希望。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花开此地,文明理念和科学实践的办会模式,使世园会成为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活动相得益彰的生态工程,推动西安在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中迈出新的步伐。

    一、浐灞生态区,生态长安美景的再回首

    浐灞得名于“长安八水”著名的“浐、灞”水系。这里水草丰美、风光旖旎、人文荟萃,从古至今都是祥福之地和风雅之地。盛唐年间,这里曾经是长安重要的水源地和水运要道。当时,广运潭百舸争流、千帆竞翔,烟柳画堤、白鹭翩跹,因此浐灞地区又有“三秦辅胜”之美誉。

    当长安自然美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渐行渐远,唐诗宋词中的如烟灞柳蜕变成了记忆,当自然生态远离现代城市人生活的时候,人们对都市生态及自然美景更加憧憬和向往。面对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浐灞生态区应时应运而生,对城市发展模式主动求变,成为建设生态文明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机结合的探路先锋,奏响了建立西安绿色屏障和生态补偿区的时代交响曲。

    浐灞新区从解决垃圾围城、非法采沙、河流污染三大生态环境问题着手,着力推进五大生态工程,有效地改善了西安的人居生态环境。浐河碧水工程。沿浐河两岸滨河路铺设截污管道,将污水导入污水处理厂。总长23公里的浐河城市段实现全面截污,25个排污口被封堵截流。浐河水质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西安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桃花潭景观工程。运走上百万立方米的垃圾,开辟800多亩湖面,利用部分建筑垃圾堆出150亩的湖心岛遍植桃花,成为“桃花岛”。对相邻的2个垃圾堆放地进行绿化改造,建成樱花山、杏花山,形成桃花潭景区。雁鸣湖千亩湖泊湿地工程。对原田家湾和马腾空的垃圾场实施改造,将垃圾分类处理后,就地堆山挖湖,建成了千亩湖泊湿地。广运潭生态工程。将灞河右岸砂坑进行整形,取坑为湖,取陆作洲,引来灞河之水,形成湖中有岛、岛洲相连、洲内有潭、积潭成渊的新景观。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工程。成为西北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和西北首批“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浐灞新区成功破茧化蝶,已经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的生态补偿区,形成了“大水大绿”的生态新城格局,不断引来世人关注的目光。

    二、世园会,现代理念中的生态美景

    浐灞生态区不仅润泽着陕西人的眼睛,也令国内外注目。随着欧亚经济论坛、国际F1摩托艇锦标赛和“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在这里举行,不断改写着西安黄多绿少的固有印象。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花落浐灞,更是凤栖梧桐的选择,是对这里生态环境的高度肯定。

    2011年世园会以“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将以现代生态理念再现和展示长安生态美景。在园区的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以水为魂、以绿为本、以景为翼、以雅为体。综合运用当今生态建筑的最新成果,建造“零消耗、零排放”的生态示范建筑,凸显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和新创意,让人们充分了解和切身感受当前世界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和科技成果。借助园区水阔岸长、浩渺烟波的地域特色,植柳造园,再现长安灞柳盛景,实现碧水长天、天人和谐的自然风情。依托秦岭“动植物基因库”的丰富物种,引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珍稀动物,描绘出一幅百鸟云集、鸥鹭呈祥、和谐共生的湿地景观画卷。

    三、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世园会主题与浐灞生态区发展理念高度一致,其工程建设要进一步凸显浐灞生态区生态引擎功能,推动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着眼打造“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按照 “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遵循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世园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引领与整合作用,构建契合生态区特质、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成集产业、居住、生态、文化四位一体的宜居宜创业的国际化全新城市中心。

    破解生态难题,提升区域价值。树立以城市发展生态化、城市文化特色化、公益设施便捷化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理念,依托浐灞河流域丰富水资源,形成城市功能区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的格局,使东北部出现万亩水域、万亩绿地,成为西安东部纵贯南北的生态走廊,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绿色屏障和生态补偿区。通过市场融资,引进实力投资商合作共建,培育环境优美、配套齐全、产业繁荣的生态新区;在补偿期的生态投入基础上,实现城市建设反哺生态建设,破解生态治理的“一次性”难题,形成可持续建设生态机制,实现区域城市价值提升。

    注重环境容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规模的预测上,通过城市承载力分析,预测生态资源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做好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工作,加强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严格控制和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和人文价值的场所与空间。加强湿地保护,做好灞河入渭口万亩湿地示范工程,建设好国家湿地公园和鸟类栖息地。加强对生态区的环境治理,全面实行水污染物总量和大气污染控制,实现水量与水质并行管理,不断改善生态区环境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着力塑造宜居空间。做好“水”和“绿”的文章。采取递进式,分期建设生态区,整体开发浐河、灞河河堤两侧各约1.5公里区域内的全流域。建设好浐灞河城市段的综合治理和以浐灞三角洲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中心区。在起步区建设形成一定规模和积累后,着手建设“两塬夹一川”的南区及绕城高速以北的北区和浐灞河沿河经济带,构筑“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相互叠加的复合生态绿地系统。充分发挥浐、灞两河无污染、四季流淌、水量较大的优势,通过拦河筑坝,聚水成湖,形成西安绝无仅有的活水景观。通过环保产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使浐灞成为西安地区集休闲、旅游、人居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城。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20 03:05:1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