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古现象到内蒙古经验——访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作者:佚名 来源:内蒙古日报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吸引了许多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前来探究。近日,记者专访了前来内蒙古调研考察的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记者:胡教授,内蒙古的GDP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胡鞍钢:内蒙古地大物博,生态环境相对比较脆弱,但GDP增速却连续7年全国第一,创造出一个奇迹,这是在世界银行的数据库里找不到的案例。事实上,这种奇迹在“一五”时期内蒙古就创造过。1952年到1958年,内蒙古的经济增长率高达15.8%,而且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内蒙古经济的高增长是有历史记忆和历史记录的,我把这两次奇迹称为内蒙古现象。

    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活力,活力有赖于创新来激发。就内蒙古而言,我所说的活力是指内蒙古2300多万人口包括农牧民释放出的生产能力。

    首先,在过去的10年或5年,从经济增长来源的角度看,有两个重要变量导致内蒙古经济加速。一是资本投入增长了2个多百分点,二是经济学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提高,从近4个百分点提高到近5个百分点。所以内蒙古经济增长一方面靠资本投入,更重要的是全要素生产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表明市场配置效率明显提高、技术创新不断改善

    其次,通过改革激发活力。过去的30年,中国基本完成了一个从计划经济为主、国家投资为主,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政府投资为主的转型过程。2007年,全国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在全部社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约为77%,但内蒙古则高达85%。从投资结构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是不断激发非政府投资,而政府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公共服务方面投资和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高于全国的非政府投资是因为激发了私人投资、国有企业投资等。

    今天的国有企业和10年前完全不一样,它的投资是自主决策,要承担风险。内蒙古的成功就在于积极吸引央企。2005年,内蒙古央企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已占18.3%,2007年提高到21.1%,这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很高。内蒙古通过吸引央企,把自己的能源资源优势和央企的资本密集、科技密集、人才密集、特别是在全国乃至全球配置资源的优势结合起来,集中开发,很好地利用了优势资源。

    另外,内蒙古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全面充分地认识区情,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出很好的定位,是推动经济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一个好的政策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高增长;一个最适宜自己的政策可以促进这个地区的持续增长。内蒙古领导班子解放思想、实事求事,成功地抓住了三次机遇:一是西部大开发,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三是扩大内需。

    记者:您对“十二五”规划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新的建议?

    胡鞍钢:在“十二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建设。特别是生态建设已成为一个必须规划、统筹、解决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正处在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在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绿色城市、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十二五”规划要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最终实现八大目标,特别是要进入高人类发展行列是一个新的目标。

    所谓进入高人类发展行列,就是用人类发展指数取代人均GDP。人类发展指数由3个指标构成,一是人均GDP;二是教育指标,包括成人师资率和三级毛入学率;三是人口预期寿命指标,它作为健康指标,也反应社会公平。人类发展指数要比人均GDP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地反应发展阶段和发展绩效。(王连英)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5-04 02:36:44,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