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江西 支持单位

|| 收藏本站

看山西如何转变用水方式 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
发布时间:2010-08-13 14:26:57
    山西缺水。缺到什么程度?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人均供水量位列全国倒数第一。缺水,成为制约山西发展的突出瓶颈。

    山西的用水结构很不合理。地表水留不住,黄河水成本高,用水量的2/3靠抽地下水。井越打越深,费用越来越高,地下水超采严重……这样的用水方式难以为继。

    没有水何谈生存,何谈发展?!不转变用水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随着新的治水思路的确立,山西变了!

    “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山西35项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快马加鞭,百座病险水库得以加固,西山引黄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地表水供水能力明显增强,今年灌溉面积将增加到1800万亩;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全省地下水位止降返升,11个市中有7个市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56米……饱受缺水之困的山西迈出转变用水方式的坚实步伐。

    从地下水到地表水——构建三晋大地“新水网”,补起缺水的“短板”

    在太原市小店区黑驼村,相距不远的三口井,见证了山西水资源的变迁:

    第一口井是上世纪60年代打的,深60米,当时水能喷出1米高,但到1990年不出水了;第二口井是1994年打的,深181米,3年后又干了;2002年打了第三口井,井深已达858米。

    山西照这样用水还能撑多久?2007年,水利部专家组“会诊”山西水问题时担忧地说,继续这样不合理的用水结构,过不了多少年,一旦遇特大干旱,山西可能“地上没水用,地下无水抽。”

    水是山西之短、山西之痛。山西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加快转变用水方式,山西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重新摸水情、算水账,山西开始冷静反思:每年分配给山西43.1亿立方米黄河水,山西却只用了不到1/4,为什么靠着黄河用不上?水库蓄水不足河川径流量的1/10,为什么大量的水白白流走?遇上特大干旱,从哪儿取水……

    “多用一盆地表水,多留一盆地下水”——山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线图日渐清晰。

    2007年起,山西举全省之力实施兴水战略,按照“西引黄河、东搞拦蓄、统筹区域”的战略布局,总投资150亿元,建设35处应急水源工程,推进覆盖全境的十大骨干供水体系,构建“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三晋大地“新水网”,从根本上补起山西缺水的“短板”。

    随着运城市夹马口灌区北扩和北赵引黄灌溉工程的投入运行,到今年底将有百万亩旱垣田变成水浇地。运城旱垣上,40多万祖辈“靠天吃饭”的农民将梦想成真。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财政资金、煤炭基金、社会融资等多渠道投入,到今年年底,将有30项应急水源工程投入运行。到2012年35项工程全部建成后,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将达到45亿立方米,占全省用水量的2/3,将彻底扭转不合理的用水结构。常年多用地表水,补充涵养地下水,旱年启用地下水,山西将可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旱。

    从“保命水”到“增产水”——补电价降水价,有效利用黄河水

    “把水引进来,还要让群众用得起。”这就要靠政策引导,合理用好黄河水。

    从偏关到垣曲,山西沿黄地区山高坡陡,灌溉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运城市临猗县孙吉村农民王占鳌说:“扬程260米,抽一立方米黄河水要0.7元,浇一亩地80多元,比井水还贵。年年抗旱,只舍得浇一次‘保命水’,亩产也就几百斤。”高水价让农民守着黄河不敢浇,望水兴叹。

    补电价,降水价,山西动了真格,去年省政府出台了补贴政策,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将黄河水灌溉电价由每千瓦时0.269元降到0.06元,水价从每立方米0.5元降到0.25元。

    渠通了,水价降了,农民引黄灌溉热情高涨。“水价降了一半,灌溉时间也缩短了2/3,‘保命水’变成了‘增产水’。”尝到甜头的王占鳌说,今年水浇得好,收成差不了,每亩稳上千斤。临猗县寺后村农民贾冯稳,自己掏钱建起了提水泵站,“果园效益高,值得!”水到哪里,哪里就能调整结构。

    补贴政策带动,工程合理调配。“引沁入汾”工程实现沁河和汾河“两河牵手”,解决临汾盆地缺水,哺养汾河下游水量;坪上应急引水工程,为忻府、定襄、原平 “解渴”……山西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思路,到明年,全省灌溉面积将发展到200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一亩水浇地。

    寺后村干部贾万祥说,现在用黄河水划算,村里的19眼井,今年用不上了。在回龙灌区,214眼机井90%已经停用,年减少地下水开采260万立方米。监测显示,黄河灌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明显放缓。

    随着用水方式的转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也在提高。“过去只种一季,现在敢种秋了。”稷山县化峪镇阳平村支书任新山说,有水浇了,去年村民们收完小麦种玉米、棉花,全村耕地的复播面积从不到30%到了95%。运城禹门口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扩大了5万余亩,浇水有保障了,小麦亩产由320公斤增到475公斤,复播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

    财政拿钱补贴水价、电价值不值?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给记者算了两笔账:

    一笔是农民的增产增收账:一立方米水能增产3斤粮。到2011年,仅灌溉一项,山西可望年增产粮食8.5亿公斤,农民减负增收达到10亿元以上。

    一笔是水账:到2020年,引黄灌溉面积从212万亩发展到729万亩,年灌溉用黄河水量将由现在不足3亿立方米,增加到21亿立方米,仅农业灌溉,每年将减少开采地下水8亿—10亿立方米,这对山西生态的意义无法估量。

    从“大锅水”到明白水——利用水价杠杆,拧紧节水阀门,以水定发展

    一手开源,另一手如何节流?用水限额、节奖超罚、工程节水,三晋大地的节水阀门正在拧紧。

    灌溉使用IC卡,对清徐县农民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在徐沟镇高花村农田里,村民李玉虎拿卡在控制器上一刷,水就通过管道“哗哗”流到自己的地里。李玉虎说:“以前是大锅水,渠道走一路漏一路。现在刷卡浇地,一亩地用水定额是170立方米,节约归己,超用加价,既明白又省钱,灌溉成本从每亩40元降低到16元。”

    如今在清徐县,工业、农业、生态都有了用水指标,192个行政村每户都分配了初始水权,1298眼机井全部安装了用水计量设备,实现了总量监控,计量用水,农民用上“明白水”、交上“明白钱”。

    水价杠杆撬动节水革命。清徐县孟封镇小武村侯中喜说,过去浇地都是大水漫灌,现在管道直接铺到田边。为了省水,农民们把大垄改成了小垄,地膜覆盖保墒、保水。“水龙头一开,跳的都是钱呀!”目前清徐县年均节水2000万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1659万立方米,相当于建一座中型水库。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去年山西提高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原来的每立方米1元提高到2元,超采区由1.2元提高到3元。通过地下水资源监控网络,控制体系直接到县。同时,省政府将地下水位变化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

    财政并不富裕的洪洞县,今年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年”活动,规划投资1.58亿元,受益范围12个乡镇、226个村,将使全县43万亩农田实现节水灌溉。为何力度这么大?副县长乔永生说:“工程完工后,灌溉用水量将下降30%以上,年可节水8000多万立方米,这将突破洪洞严重缺水的制约,为今后发展腾出用水空间。”大槐树镇秦堡村支书顾福民说:“这个工程大家喜欢,愿意出工出力。从正月初八到现在,村民干劲十足,硬化了8公里长的灌渠,减少渗漏,每亩水费降了一半。”

    发展观在变,发展模式也在转变。在山西,“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成了许多地方的硬杠杠。严格限制高耗水行业、提高用水效率,去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从155立方米降到了10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47提高到了0.5。

    节水型社会初见成效。清徐县从2004年开始地下水位止降,去年地下水位总均值回升1.6米。从2009年以来,断流多年的汾河实现了清水复流,湿地面积增加,太原市兰村水源地地下水水位回升4.62米,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基本实现了长流常清。

    加快转变用水方式,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如今,“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正成为山西社会各界的共识,珍惜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日益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综合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7 09:47:41,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