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专家为“中国水都”建设把脉
作者:佚名 来源: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美丽中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19日,南昌市邀请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5位水利、规划、园林方面的专家共7人,召开“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建设专家学者咨询会,为南昌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收集锦囊妙计。

    胡振鹏:抽水美化乌沙河“盘活”昌北水系

    “南昌要打造‘中国水都’,昌北片区的水系亟待盘活。昌北的乌沙河整个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除了雨季还可以看到有点水之外,到了枯水季节,整个乌沙河都是干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振鹏建议,南昌在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从赣江抽水来活化乌沙河,盘活整个昌北水系。

    胡振鹏还表示,南昌要想打造“中国水都”,就一定要把住“水污染”这关。只有截污治污了,水体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南昌才能进一步做好“水经济”这篇文章。

    孟兆祯:秋水广场喷泉背后建假山造秋景

    “赣妣润昌、秋水长天;艾溪停泓、青云荡俗;绳金抚黎、仙禽天香;滕阁续序、知水万寿;青山翠影、前湖后荫;从来多古意,可以赋心诗。”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是著名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还是北京林学院博士生导师,他在专家咨询会上说,南昌打造“中国水都”不但要有自己的特色,还要营造出诗意南昌的氛围。孟院士建议,在秋水广场喷泉背景种植一些树木,真实再现“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南昌还要提高城市绿地率,如果城市绿地率由30%提高到50%,则人居环境又可更上一层楼了。

    王超:污染较重水域要从外调水活化

    “在打造该项目之前,整个工程的总体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必须了解整个城市的基本概况,及丰水、枯水期水流总体走势,而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则需要采取从外调水的方式改善水质。”中国工程院院士、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专家、河海大学博士生导师、环境学院院长王超指出,南昌在打造“中国水都”项目上,必须与当地河流流域相结合,依靠科学依据、新的理念及文化内涵,打造出具有世界性品位的城市。

    陈敏:赣江分三段来打造独特景观

    “赣江穿城而过,这与上海的黄浦江有点相似。在打造赣江风光带上,我个人觉得可以分三段来打造,分别是赣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其中重点是在赣江中游的打造上。”上海建工集团副总裁、教授陈敏曾经在上海园林局当过领导,还参与过上海世博园的绿化设计,主持过多个成功的绿化设计案例。结合南昌打造“中国水都”,陈敏建议,赣江要分三段来打造独特的景观。

    吴伟:城市规划建设要有文化“总谱”

    “南昌要打造‘中国水都’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南昌的特色除了水多之外,最大的‘本钱’就是南昌的文化。在打造水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总谱’。”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吴伟表示,现在的城市建设很多都是一个“模本”,看上去虽然不难看,但是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留下记忆的东西。在这方面,南昌打造水都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以传承南昌的历史文化为建设中心。

    戴力群:赣江下游建闸稳定南昌河湖水位

    作为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戴力群教授在构建稳定水面方面有着众多成功案例,比如广西的柳江,就是在她的规划设计下,原本怪石林立的柳江成功呈现了一江两岸美轮美奂的江景。“南昌要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除了要在活水、治污以及水系连通外,还要构建稳定的水面。”戴力群称,稳定的水面除了可以构建沿水风光带、带动周边房地产业、旅游业发展外,还可以提高航道航运能力、提升南昌的城市品质等。

    南昌该采取何种方式来控制水位,稳定水面呢?“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可以控制水位,一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但要论证这一工程对抬升赣江南昌段水位的实际效果;二是在赣江下游的三个分支筑闸,丰水期开闸让江水自然下流,在枯水期关闸蓄水,提高赣江南昌段水位。”戴力群表示,南昌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全国人均的6倍,但是近年来,赣江南昌段的水位持续下降,这对于正在打造水都的南昌来说,远远不够。

    孙晓山:要注意饮用水安全和防洪安全

    “南昌虽然水资源充沛,但是用水安全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水资源地过于单一,目前南昌市的水资源98%来自赣江,一旦赣江出现污染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南昌的用水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则从水安全方面,对南昌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提出了看法。

    除了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孙晓山还表示,作为我省两个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的南昌,因为有赣江和抚河两条大水系的交汇,城市防洪问题必须摆在重要位置,防洪能力最好能按200年一遇的标准来设置。

    张祖珍刘莎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3-29 03:49:12,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