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湖南 环保人物

|| 收藏本站

忆王憨山:大器晚成开中国花鸟画一代新风
发布时间:2012-04-27 14:51:50
   

 

王憨山(1924-2000)湖南双峰人,著名书画家,湖南文史研究馆原馆员。早年就读南京美专、杭州国立艺专,师从高希舜、潘天寿等,主攻写意花鸟,是当代最著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之一。其作品以简练淳朴、雄浑有力为特征,开当代中国花鸟画一代新风,具有重要的美术史意义。 

 

 

1991年,作者陪同广州美院院长、著名画家郭绍纲(图中)观看王憨山(左一)画展。摄影袁少萍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script>  
 

回忆王憨山 

覃晓光 

前些日子,已故著名画家王憨山长子王雪樵来电话,中国美术馆将举办他父亲的画展,他母亲一定要他把这件事转告于我,并说根据父亲的遗愿,还要把一部分作品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接到这个电话,我突然觉得应该再写点什么,在展览之际,让更多的人更加了解这位老先生。 

这些日子,长沙春雨绵绵,人的心情也好像跟天气一样湿漉漉的。 

关于王憨山,我有太多太多的回忆。 

1、初识王憨山 

1987年,王憨山第一次办画展 

他说是“打肿脸充胖子” 

19875月,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展厅,一个叫王憨山的人在这里办了一个展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慕名前去采访了他。 

王憨山,这位农民模样的老汉,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个子高大,满脸憨笑,一口湖南双峰话,让人基本听不懂。他跟我说了很多,有一句说了几遍,听懂了。他说:“这次办展览是打肿脸充胖子。” 

我看了他挂在展厅里的作品之后,他又把藏在展板后“蛇皮袋”里一捆没有装裱的画拿给我看,生怕漏掉似的。那种朴实、憨厚,给人印象很深。 

那个时候,我在湖南电视台工作,喜欢采访和介绍文化名人,特别是书画家。其实,我也不懂画,只是喜欢,也喜欢听人家点评。 

对王憨山的评价,有三位先生的话印象蛮深。一位是作家莫应丰,他认为王憨山太了不起了,他要为他写一本书。第二位是画家杨福音,他说王憨山“作画胆量过人,长大直圆,气概成章”,还说了句很震撼的话是“白石再世”。这句话影响最大,引起的争议也最大。第三位是老报人傅白芦,他说:“他师承哪一家?也许受过青藤、八大、板桥的影响,也许对湘潭齐璜(白石)发生过浓厚的兴趣,也许都不是。他就是他,他就是王憨山自己,一个很有个性的,此前尚未人知的画家。” 

采访结束时,我问王憨山,你住在哪里?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告诉我:“这次来长沙住的地方很远,不方便,欢迎你到双峰来耍(双峰俗语:来玩的意思),回家后,继续画画,用完一千担洗墨水后再说。” 

一个人取得成功后,能够按捺住内心的喜悦,不为名利所动,继续回到农村老家,并立下誓言,把自己封闭起来,潜心作画。这样的人,内心是洒脱的,堪称画家中的画家。 

后来我才知道,由于囊中羞涩,他白天在岳麓山下的师范大学展览厅忙上忙下,风风光光,晚上却住在长沙火车站一间密密麻麻放有上百个床位的房间里,床铺号是96号,每晚只收一块钱,是长沙当时最便宜的铺位了。 

2、推介王憨山 

1991年,王憨山办了两个展览 

人说是“一股大风吹来了” 

说来也巧,1991年初,组织上安排我到双峰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到任的第二天,我便拜访了王憨山。 

他家住在双峰县龙田乡保丰村,离县城也不远,开车约半个小时。公路边上一幢青瓦泥巴墙的老屋,就是王憨山的家。屋门口有口塘,家里有四五亩责任田,喂了几头猪,养了一大群鸡,过着平常的农家生活,周围的乡亲都喊他“憨伯”。 

王憨山出生在这里,幼年受教书的父亲影响,钟情诗画。抗战期间,考入迁至湖南益阳的南京美专,受教于花鸟画家高希舜。抗战胜利后,又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师从于花鸟画家潘天寿。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美术工作。1951年转业,后回到双峰,长期担任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县文化馆美术工作。1980年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定居,专攻花鸟画创作。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他的生活,实际上是非常艰难的。他本人虽在县城拿退休工资,但却要背负一个农村的大家庭。家里柴米油盐,子女求学就业,样样具体。他不愿意卖画,画不值钱,也不想求人,为难得很。后来,我帮他把他最疼爱,也是最操心的小儿子王鲁青送到了部队,这是他最开心的一件事。 

那个时候,美术界有个热点现象,即四川的陈子庄、江西的黄秋园,生前默默无闻,甚至穷困不堪,去世后,后人将其作品带进京举展,始为世人所知道,引起轰动。陈子庄生前曾放言:“我的画在我死后,定会光辉灿烂。”我把这个现象几次跟王憨山谈起,并一再鼓励他要到北京办展览,让自己的艺术早日放光芒。王憨山也感叹:这两个人清贫求艺、傲骨如钢,是个角色。希望这样的结局不要再重演。 



[1] [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华声在线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4-24 20:53:1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