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河南 低碳生活

|| 收藏本站

可再生能源是空气污染的终结方案
发布时间:2013-03-26 16:52:38

    2013年的春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遭受建国以来面积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严重的一次灰霾空气污染事件,污染严重程度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灰霾天气主要是由高碳低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所引起的。中国面临的挑战是,能否比发达国家在短得多的时间跨度上,解决PM2.5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二氧化碳被视为人为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可再生能源超常规高比例开发利用,为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解决方案。

    1.加快改变高碳低效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

    对应中国低效的能源利用系统,高碳的能源供应结构长期没有变化。2012年,初估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煤,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大约为66.4%,石油18.9%,天然气 5.5%,新能源占9.1%。2012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8亿左右,占全世界总煤耗的一半。大多空气污染物,例如70%以上的二氧化硫排放和50%以上的烟尘,都与燃煤有关。形成PM2.5有关的化学前体物,如氮氧化物、氨化物等也与燃煤密切相关。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机动车污染已成为中国城市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天然气是较为清洁的能源。与等热值燃料相比,天然气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煤炭少42%、比柴油少29%,其它的污染物排放也低许多。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24%的平均水平。清洁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和城市公交汽车和私用车的油料。理顺天然气价格,积极推动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大幅度提高进口天然气,是近、中期煤炭替代的有效途径。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继续狠抓能效不放松,提高化石能源的加工转化效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到2030年,力争将高碳的非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调整为: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40%,石油17%,天然气16%,新能源可再生能源27%。关键问题要控制煤炭消费水平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家发改委实施的能源总量控制的精髓是,煤炭和石油消费总量不得突破“天花板”的总量控制,而新能源和天然气的发展要高于“地板”总量控制。

    1.1 实施煤炭总量控制

    中国需要摆脱对煤炭深陷难拔的依赖。煤炭开采、运输、转换和燃烧的过程中,对气候变化、环境、生态、公众健康造成很大的破坏和威胁。根据《煤炭的真实成本》报告,煤炭利用造成的各种社会损失约占年GDP的7.1%。如果目前煤耗增长趋势不变的话,2020年和2030年煤耗将达到50亿吨和62亿吨以上。可以想像,那时的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在中国将只是梦幻中出现的情景。

    对煤炭实行总量控制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手段。中国实施多年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是煤炭总量控制的基石。国家发改委在«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对煤炭实行供需二方的总量控制。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对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和公众健康有多重协同效应,污染物减排的源头治理才会事半功倍。煤炭总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多管齐下、多方治理,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政策设计,也要自下而上的公众行动。煤炭总量控制的功效,不在于是否达到设定的数字化总量,而是在实质上减缓煤炭消费速率,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和最后将煤炭总量降下来。煤炭总量控制的另一重要实效是鼓励投资者将投资重点转向清洁能源。

    煤炭全国总量控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CO2减排行动、污染治理的环境容量、公众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社会损益率分析,做出2012-2050区间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总量控制目标。关键要确定煤炭总量的上升、峰值、平稳和下降的时间区间。参照全国能耗强度控制的类似方法,将全国煤炭控制总量分解到各省。全国有近700个县级市和300个左右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依照各地要求设定煤炭总量控制目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例如,南京空气污染程度在全国副省级的城市中倒数第二。南京市政府决定2015年的煤炭消费总量为3240万吨,比2011年下降4%,以后逐年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得少于5%。在部门煤耗上,约50%的煤炭用于发电,17%、16%、6%和5%的煤炭分别用于冶金、水泥、煤化工和采暖。煤炭总量控制目标的部门分解使各部门便于实施技术、政策、管理和投资的解决方案。煤炭总量控制目标有了时间、地区和部门的三维分解和运作。

    1.2超常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二。 2012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28万千瓦,风机6083万千瓦,水能2.489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80亿度,生物质燃油产量约115万吨标煤,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4900万㎡,占世界年产量80%左右。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风能的生产能力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太阳能光伏生产能力和风机生产能力各高于1000万千瓦和2000万千瓦。

    德国能源转型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启示。德国能源转型的宗旨是:2050年提供安全的、可支付的和环保的能源。2020年和2050年要比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降低40%和80%以上。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60%,占总电量的80%, 可再生能源将替代煤发电和核电,在未来成为主导能源。丹麦«绿色能源-2050年100%可再生能源路线图»,欧盟«2050能源路线图白皮书»和美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2050年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展望»,都提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展和利用。美国能源部研究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报告中,以期达到2050年总电力需求的80%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可再生能源资源量中,水电2亿千瓦,太阳能800亿千瓦,风能100亿千瓦,太阳热能发电370亿,地热能0.36亿千瓦,生物能1亿千瓦,为美国实现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在中国2012总能耗中,可再生能源仅占8%左右;除了水电以外,太阳能、风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发电总量略高于2%。即使在现有的最激进的情景分析中,中国可再生能源在2050年也仅占35%左右,还不是主导能源。显然,中国需要创新性的能源战略思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不依靠化石能源,也能100%满足中国能源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基础。与美国和欧盟相比,中国的超智能电网很可能发展得更迅速和更完备。中国的制造能力可以提供物美价廉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利用设备,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能与煤电相竞争,提供安全且可承受的电力价格,促进经济发展。

    2012年底 ,全口经发电装机容量11.44亿千瓦,其中水电2.49亿千瓦,火电8.19亿千瓦,核电1257万千瓦,风电6237万千瓦,太阳能328万千瓦。火电占总装机量72%,核电占1%,可再生能源占27%。中国必须采用超常规、高比例和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争取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15%,总发电装机容量中占45%,发电量占20%;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27%,占总装机65%,发电量占30%。这样,2050年中国就可以与欧盟和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领导潮流。天然气是灰霾的消减器,而可再生能源是灰霾的终结者。

    1.                                 全污染物控制排放标准和低碳协同效应

    美国空气污染主要包括六大因素:气态污染物、温室气体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气候影响。美国联邦环保署在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同时把各种主要污染物列入质量标准中并要求进行减排达标,而不是在某个时间段化对单个污染物进行减排。这样做的效果是,所有的主要污染物能够同时减排,降低减排的总成本。中国是在某个时间段对单个污染物进行控制而对其他主要污染物没有排放标准和减排要求,取得的总体效果比较差,提高了随后的其他污染物减排的成本,也损失了一部分前期的资源投入。例如,脱硫和脱硝共同减排方案的投入总成本要比分别分时段投入的成本低、效果好。在治理PM2.5时,形成PM2.5前置体的化学物中有许多都没有强制性的排放标准。无论是一次颗粒物,包括烟尘和粉尘,还是二次颗粒物形成的重要条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都没有实行总量控制。

    将CO2列入需要控制排放的污染物是有利的超前做法。在应对PM2.5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要考虑减少碳排放。中国是世界上CO2排放最大的国家。2011年中国排放83.5亿吨CO2,人均6.2吨,占全世界总排放量22%左右。中国住建部前几年制定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针对中国城市发展中要同时应对环境污染、资源限制和气候变化的诸多挑战,提出以低碳为主轴,围绕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空气、水、土地等)来破解多元难题。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上,中国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从容,先解决煤烟型污染,再解决汽车尾气型污染,现在解决CO2排放的问题。可再生能源是这些问题的共同解答方案之一。许多城市都从城市规划、能源供应、交通、建筑节能和工业布局方面,积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规化和能源规划中,做出CO2减排的路线图。否则原有的规划会固化城市的高能耗的发展模式、方式和经济结构,产生高碳排放发展路径的依赖,使今后的任何改变都要付出艰巨的努力和较高成本。适应气候变化和如何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是当代城市要实现发展和转型的两大课题,低碳生态理念受到城市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现在和将来是城市污染减排的主要目标之一。抓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同时减少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有很高的协同效应。将减少PM2.5的污染与实现国家的其他目标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措施,达到协同减排。如加强节能、开发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量、淘汰落后产能和调整产业结构,城市垃圾有效处理和减少甲烷排放,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城市交通规划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和拥堵怠速等,既能减少PM2.5和其他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少排CO2,有利于多项目标的实现。

    1.                                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区域定位

    此次中东部严重灰霾影响的地区与燃煤高的地区分布相吻合。在地区的煤耗分布上,北京2300万吨,天津7000万吨,上海和重庆年都在6千万吨以上,河北3亿吨,山西3.3亿吨,内蒙3.5亿吨,山东3.9亿吨,江苏2.7亿吨,河南2.8亿吨,广东1.8亿吨(主要在珠三角地区)和辽宁1.8亿吨。年耗煤1.5 亿吨左右有安徽、浙江、湖北等省。天津市燃煤量与英国相当,山东、河北和山东燃煤量高于美国,华北地区是中国灰霾最严重的地区。这一地区同时也是钢铁、化工、电厂、水泥、炼油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聚集的地区,工业废气排放加重了灰霾的危害程度。

    2012年10月环保部等部委在“三区十群”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规划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个地区,以及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等十个城市群,面积约132.56 万平方公里。其中又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其中重点控制区共47个城市,一般控制区里有74个城市。北京、天津、河北属同一气候带,治理大气污染有明显的区域协同特征。近几年河北的重化工发展速度加快,例如,仅唐山年产钢铁量已经超过欧盟。推进空气污染的治理,要对京津冀地区的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做重新调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应按照“联防联控”的思路,建立统一规划、监测、监管、评估和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依据地理和社会经济水平,打破地区行政划分的界限,将全国划分成若干个地理区域,设立区域办公室,进行统一管理。地区环保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制手段和监控、技术改进等方式,协调开展工作。建议按照空气质量标准,将全国分为三类地区,严重未达标区(重点控制区),未达标区和达标区。在“严重未达标区”,一律不得上任何耗煤新项目。在“非达标区”新建项目的各种污染物排放,必须采取最低排放技术而不是达到标准排放的技术。同时必须对新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等量替代或倍数等量替代,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或者关闭工厂,或者购买其他企业的减排量来完成。等量替代的倍数按有关部门规定实施。

    按照空气质量标准的三区域划分,具体设定能源供应和能源利用的准则。在所有三个区域,矿石能源供应和利用都要严格执行环保排放标准,做好能源的清洁利用。例如电厂的脱硫脱硝,以及煤洗选等。“严重未达标区”应采用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高级能源品位,如北京采用的国标V标准的汽柴油。在能源强度、碳强度、减排减碳指标的分配落实上,也需要按照区域差别进行,“严重未达标区”的指标要求更严。在次一级的与能效有关的指标上,例如绿色建筑达标率、新能源汽车比率等也应有区域性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标准的收紧加严,最后各地区达到趋同。

    在能源供应环节上,三个区域都要大力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利用,是可再生能源电站还是分布式电站,只要环评通过后,就不受到限制。尤其是在“严重不达标区”,要加大经济激励力度,更多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严重不达标区”和“不达标”要淘汰单机12.5万千瓦以下(包括12.5万千瓦电力)的煤电厂,然后再择机在“达标区”实施该淘汰标准。30万千瓦煤电厂如果达到运行寿命期,要退出“严重不达标区”的市场,不得替代。但在“不达标区”可以用高效的超超临界进行等发电量替代(不是等量污染物替代)。

    全国现有8.2亿千瓦火电装机,中东部5.4亿千瓦,占全国装机66%,占发电量68%。从单位国土面积火电装机容量来看,京津、苏南地区分别是西部的20倍和42倍。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21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404万吨,中东部单位国土面积排放量比西部高5倍以上。中东部在建和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煤电项目已达1.2亿千瓦。这些煤电厂建成后,电煤消耗要增加20%以上,空气质量会进一步恶化。中东部的电力要依靠天然气发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天然气发电在”严重不达标“地区要用二倍等量污染物量减排量替代,在“不达标”地区,要用等量的污染物减排量替代。

    1.                                 城市可再生能源规划与空气污染治理

    城市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主战场,更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主市场。1952年12月,英国伦敦燃煤造成的灰霾,导致两个月内一万二千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20世纪80年代,英国治理空气污染的重点转向汽车尾气。现在伦敦市政府推动建设伦敦低碳城市,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税收优惠,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提倡自行车交通,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对中国近300个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针对城市共性和差异,按人口、煤炭使用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限制,划分为十几个有共性的城市群组合。每个城市群要建立2012-2030煤炭利用总量控制目标。在节能和能效、天然气替代、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手段、金融和政策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首先把煤炭燃烧利用所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和PM2.5高浓度值尽快的降下来。举个例子来说,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等特大型城市,要迅速降低煤耗量,直至城区禁止燃煤。天津市近几年煤炭利用量急剧从2010年的4800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7000万吨,对今后的压煤计划和行动造成困扰,不易解脱空气严重污染的危害。

    北京市将加快减少煤炭利用速度。2015年北京将燃煤使用量减少到1500万吨,2020年燃煤量将降至1000万吨左右。加快建设一批重大燃气项目,替代电厂的煤。2030年前,北京彻底摆脱燃煤的局面。天然气在交通部门的需求预计2015年约在5亿立方米。其中公交车天然气需求在2亿立方米左右,出租车、家和公务车需求在2.8亿立方米左右。到2015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技术,实现新能源占比达到6%。推广应用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压缩天然气(CNG)等新能源汽车。2013年,北京市的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将提高到60%。

    加强城市太阳能利用。美国能源部与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一道支持建立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城市示范项目。2007年,美国能源部在25个城市中推广太阳能城市试点。2009年在16个城市开展40个太阳能项目。美国地方政府和组织提供配套的资金。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太阳能利用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在100县市开展天阳能示范工作,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通过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税收优惠,加强与智能电网相结合等措施,来鼓励城市发展太阳能的产业,减缓城市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另外在城市中加强绿地和植被的建设,不仅可以适应气候变化,也对城市降温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着积极意义。新加坡在城市的规划中实现了立体绿化,德国在城市绿化中摒弃了以往对观赏植物的严苛要求,鼓励城市本土植物的生长,不过量耗水耗能,不仅能减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能增强城市的蓄水功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1.                                 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部门污染物的减排

    交通部门的汽车燃油尾气排放是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源之一。在交通部门减少PM2.5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到减少汽车的使用率和提高油品质,增加燃油效率标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还要考虑到公共交通的发展,道路网格化,信号系统的有效控制,减少交通拥堵,自行车专用道和人行道设置,社区小型化等等。发展公交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吸引开车的人群采用公交系统出行。美国城市管理部门很少采取行政措施,而是采取采取经济的手段去减少开车出行,在城市交通中贯彻“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提高油品质量和燃油效率标准,提高的成本主要由开车人承担。欧洲和日本等国在城市主要地段,提高停车费和收取城区拥堵费,燃油税率在100-120%,以这种经济手段来增加人们驾车出行的经济成本,减少车流量。

    纽约是国际大都会城市,地铁和公交系统发达,城区的停车费用奇高且不易找到停车位。纽约市民大都采取公交系统出行,交通拥堵状况比美国其他大城市好许多。在美国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是为驾车出行设计的,一旦交通模式锁定,就很难改变。美国人驾车出行的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与欧洲和日本相比,美国的燃油税很小,汽油价格低,鼓励人们驾车出行。提高燃油税在美国遇到很大的阻力。在交通问题上要考虑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油品的质量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加州政府对购买耗油量低、节能环保的汽车给予补贴,鼓励发展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美国大力研发生物质柴油和生物质乙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美国通过信号系统的优化,减少拥堵所造成的损失和污染。

    2009年初,科技部和发改委等部委启动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简称“十城千辆”)。目前推广示范电动汽车数量共计27432辆。这与«十城千辆»文件中的规定“力争使全国新能汽车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汽车份额的10%”的目标差距甚远。各地政府意识到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和能源挑战,应加大实施«十城千辆»文件的贯彻实施力度,争取到2015年能够超额实现新能源和节能汽车占10%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品化市场进展与用户接受程度是成败关键。近几年来,我国电动车大多是政府采购,或者进入出租车市场,私人购买电动车几可忽略不计。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私人购买电动汽车为零。推广新能源汽车不仅能使中国汽车业有一跨越式发展,赶上国际汽车发展潮流,也能克服城市化进展中面临的许多难题。商业补贴和税收减免是一种激励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手段。如何整合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有关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如汽车制造和零件供应商、电力公司、销售商和消费者,建立完整的商业模式,使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地、销售模式和购买者都能共享其利,关键的一点是政府在初期阶段的政策激励和资金启动,使其最后完全商业化。据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报告指出,水溶液锂电池导体可将锂电池性能提高80%,电动车充电10秒可行驶400公里。中国汽车的电池装备正酝酿一场技术突破。

    目前在北京和上海暂时实施的“摇号限购”和“市场拍卖”的做法弊端日益突显。北京参加摇号限购的人数不减反增,每次摇号时有几十万人参与。由于摇号限购,小排量的节能汽车基本上无人购买,消费者都倾向购买大排量的汽车。尽管汽车的需求受到抑制和汽车出行限号行驶,但汽车尾气排放总量仍然迅速上升。另外,由于每周的限号行驶,收入高的家庭已购买或倾向购买第二辆车。限购的初衷已被扭曲,而交通的公共资源的分配愈发向收入高的阶层倾斜(新建道路、停车及附属设施),造成公共资源分享不均等的结果。可以想象的是,北京市一旦取消“摇号限购”和“限号行驶”的暂行规定后,北京的交通将会立即陷入停顿混乱的状态。上海“市场拍卖”的价格也飙升到一个牌照8万元以上,使中低收入家庭远离了汽车购买群体,交通资源的分配偏向高收入阶层。这是为什么在北京和上海新能源汽车购买为零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在目前各种暂行的规定中,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汽车的购买制定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是有关政府单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长期规划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步骤,使新能源汽车与小排放量的节能环保汽车稳步上升,在2020年占据城市汽车使用量中一个显著的水平。

    据北京市新近的调查发现,尽管几年北京地铁公交系统发展渐趋完善,但驾车出行的比例并没有降低。应采取有效的经济手段,例如提高停车费尤其是燃油税(包括污染费)来抑制人们驾车上班出行。中国在生物质燃料进展迟缓,产量才115万吨,与世界第一的美国(2825万吨)和第二的巴西(1320万吨)差距太大。生物质燃料是超常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一个短板,要加大投入,迎头赶上。

    1.                                 建筑部门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领域

    根据美国“地带区划法令”,地方政府对分布式太阳能发展起重要的作用。许多州规定了利用太阳能是隶属建筑物的财产权,州政府鼓励利用太阳能,公司和私人都可在自己的建筑物安装太阳能,电力公司依据“可再生能源上网法”收购太阳能电力。贷款可通过财产税和家庭收入抵税得到益处。

    中国建筑部门能耗占总能耗的25%以上。城市建筑领域占城市能耗的百分比更高些,大城市的建筑能耗要占30%以上。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推广使建筑能耗显著地下降。另一方面,建筑节能需要清洁能源供应。一般来说,建筑的终端能源消费主要是电力和热能(采暖、热水等),可再生能源大有用武之地。在提供电力方面,太阳能电池板和分布式太阳能电站以及小型风力机可便利地安装在公共建筑、商务楼和居民建筑上,太阳能薄膜电池可与建筑外墙、玻璃窗、玻璃幕墙等外立面结合起来,电阳能电池和分布式太阳能电站能提供部分甚至全部电力需求,剩余的电力可直接售予电网公司。«可再生能源法»和最新出台的«分布式电站管理办法»,鼓励分布式电站的发展,据一些先行先试的实例看出,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和分布式电站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电力公司有责任提供上网、维修和安装的服务以及部分初期费用。到2015年预计分布式太阳能电站可达2000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可以便利地为建筑物供暖和提供热水,以及夏天制冷的需要。太阳能热水器在这领域里比燃煤、燃气更具竞争力。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热可直接用于采暖、热水和制冷。地温和地下水也是很有用的热源,可以采用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暖和制冷,节约大量的电力。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的应用还是不尽人意,主要是城市中有稳定可靠的商业化电力和采暖供应,用户没有足够的驱动力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因此在建筑部门中,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降低成本。建立各地区和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份额制(占总能耗的百分比),推广低碳、零碳的建筑。在绿色建筑的评定中,可再生能源指标要有强制性的量化的要求。

    至2012年底,我国已并网投产的分布式电源1.56万个,装机容量3436万千瓦。到2015年,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100个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到2015年,建成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完成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主要装备研制,初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能源装备产业体系。国家能源局目前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对太阳能发电的装机目标,从规划的2015年2100万千瓦,提高为3500万千瓦。如果太阳能和风电解决了容量、并网和补贴问题,可再生能源市场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目前国内太阳能企业已经从传统的晶硅电池发展到第二代、第三代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并达到世界水平,能够大规模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柔性电池。除了在沙漠和石漠化地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之外,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是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全国工商联指出,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潜在的市场装机容量,到2020年约10亿千瓦左右,可发电1.25万亿度,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约13亿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市场潜在规模约达12万亿元人民币,总体拉动经济增长规模可达20-40万亿元、累计创造4 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税收,增加就业人1000-2000万人。太阳能发电成本一般为0.3元人民币左右,实现平价上网,推动建筑物太阳能项目与电网之间实行双向净电量结算。

    我们期待, 2020年前中国环境和生态质量恶化的趋势能够得到根本性的遏制;2030年中国环境和生态质量的好转能够达到全面的、比较满意的水平; 205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下降到全世界共同确定的、人类生存温升所限制的水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无疑是达到这些目标最有力的一个终结解答方案。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新浪环保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3-29 16:47:4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