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环境治理

|| 收藏本站

塞北管理区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
发布时间:2012-08-31 14:28:01

    工业倡环保、农业崇绿色、旅游热生态……从2005年由牧场改区,短短8年,塞北管理区这个昔日荒芜的国营牧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2.34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9.8%。成绩的背后,是管理区长期致力于改善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结果,逐步构建起食品加工、新型能源、旅游服务三条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服务没有休止符,优化发展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

    投资11.4亿元,今天看数字不是很大,但在5年前,声名显赫的奶业巨头蒙牛乳业集团“凤落梧桐”时,让一直以来略显低调的塞北一瞬间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蒙牛乳业项目在张家口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样的魅力能让蒙牛这只国内乳业大鳄谢绝了众多经济强省、强市的热情相邀,而独独把“绣球”抛给了塞北?蒙牛人给出的答案是:看重的既是塞北优质的生态资源,更主要的在于塞北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如今,除了蒙牛乳业外,现代牧业集团,美国百事、辛普劳等十多个大型企业集团,也相继落户塞北或牵手塞北。

    管理区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创新。审批服务上按照“能简则简、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的原则,实施“一站式服务,一网式审批”,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模式。为做到“未来时上门推介、来时贴身服务、来后保持联络”,管理区要求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要有区分管领导、一个牵头单位和两个责任部门包联,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企业落地后,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各种方式和名义强行向企业乱摊派、乱罚款、拉广告、搞赞助、吃拿卡要、“搭车”收费等;全区树立“政府为企业服务,干部为企业打工”理念,实行区主要领导包企责任制,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问题,把软环境建设当成实实在在的硬任务。

    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2008年以来,实施了主要道路改造,连通了管理区南北双向出境路网,并形成了蓝旗通往京津地区的另一纵向干线公路;实施了城区供水管道铺设工程、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

    塞北管理区地处北纬41度左右,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和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区内草原广袤,气候条件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是生产绿色产品的天然工厂。手握这样一张“王牌”,如何发挥其作用,管理区领导班子经过认真思考,最终确立了坚持以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为主导,实现“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理念,并由此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开发草产业、提升牛产业、优化羊产业、发展猪产业、培育特种养殖业、壮大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思路,管理区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强势打造“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养殖、高端化加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区奶牛存栏量4.7万头,肉羊存栏2.3万只,生猪出栏0.6万头,鲜奶产量8.8万吨,肉类总产量509.9吨。

    在绿色产业发展中,他们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养殖业产生的牲畜排泄物通过沼气池生成沼渣、沼液,分别用于牛舍卧床垫料和有机肥还田于种植马铃薯、燕麦等农作物,乳业、马铃薯已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建立起以乳业为主导的食品加工产业生态大循环集群。在第二三产业方面,管理区主打风能等清洁能源和旅游服务业,投资15.1亿元的塞北玫瑰城旅游服务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30多亿元的2个风电项目今年可完成投资2亿元。

    如今的管理区,正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批环保型大企业的进驻,不仅让管理区留住了蓝天白云、水青草绿,也大大增强了全区的整体实力。

    目前,管理区养殖业带动了当地饲草饲料种植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天然草场面积13万亩,草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2.5%。

    在推进三大产业发展中,管理区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制度,特别在农业项目中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严控用水量。今年,他们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水资源管理平台,目前设备正在安装,明年可实现对全区水井的远程监控。同时,紧紧抓住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机遇,全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生态农业开发、城镇绿化、村庄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实施西山综合治理、闪电河河道整治、坡耕地生态改造等项目;加强淖、湿地恢复和保护力度,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

    通过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的实施,管理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不仅为进一步做强做大绿色生态产业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规模提供了环境容量,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大大增强。

    (张育频、张玉亮王翠莲、王雪威)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7 19:44:17,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