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环保人物

|| 收藏本站

“城市美容师”马淑彦的一天
发布时间:2012-05-06 14:45:25
 
 
凌晨,当石家庄这座城市还在梦乡时,他们已走出家门,走到昏黄的路灯下,然后不停地挥动手中的大扫帚……在他们不停地清扫中,城市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他们很普通,因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是的,每一天,无论是冷天热天,还是大风天或雨天雪天,他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城市的街头。
 
大路一尘不染,果皮箱明亮如新,便道上不见一片垃圾……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他们——城市的环卫工。昨日,本报记者走近他们中的一员——环卫工人马淑彦,让我们看看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普通一天。
 
凌晨3时:马路上挥起大扫帚
 
3月的省会,深夜仍春寒料峭。
 
3月15日凌晨3时许,夜色中的中山路车辆寥寥,便道上只有几位挥舞着大扫帚的环卫工人。“你是马师傅吗?”记者把车停在天客隆超市门前,问一名正在此处扫路的大姐。“我不是,前面那位就是!”记者顺着这位大姐指引的方向向东望去,在十几米远的前方,一位个子不高的环卫工人正在便道上认真清扫。
 
记者走过去的时候,马师傅好像没有看到,仍低头奋力挥舞着大扫帚,塑料袋、碎纸片、落叶等各类垃圾纷纷被扫到了路牙石下。“马师傅,您好!”记者大声跟她打招呼。“你们两位是燕赵晚报的记者吧!我们队长昨天跟我说了。”马师傅这才抬了一下头,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大扫帚。
 
“每天都是这样,刚开始感觉累,现在已经习惯了。”马师傅说话快人快语。她告诉记者,每天凌晨2时准时起床,生物钟已经这样了,不用闹钟。起床后不吃饭,简单收拾一下就要骑着三轮车到路上,“必须在2时30分以前到现场,过了2时30分就算迟到了。”马师傅说,自己住河纺宿舍,离这段中山路很近,2时起床就能赶到,有的工友住得远,凌晨1点多就要起床。
 
责任路段有2里多地
 
马师傅和工友负责的这段中山路,从体育大街到建华大街,长约1公里多,他们一般是在东明桥头集合,16人分成两拨儿,向两边清扫,扫到头再返回扫马路另一侧,两拨人碰头就算扫完了。
 
“这段中山路学生多,又有超市、饭店等,各类垃圾也就比较多。”马师傅说,好在这几年市委市政府不断投巨资购置清扫车,中山路的快车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清扫,环卫工人只负责慢车道和人行便道,劳动强度降低了,安全程度也提高了。
 
马师傅和7名工友先扫的中山路北侧,扫到体育大街大约用了1个小时。在横过中山路口时,她伸了一下腰,记者看到在宽松的橘黄色马甲里,马师傅穿得并不厚。“环卫工作就是这样,每天都是凌晨工作,穿薄了路上冷,穿厚了干活一出汗就全湿透了,一年也难分出个春夏秋冬。”
 
“这叫‘晨扫’,就是先用大扫帚把路面上的各类垃圾归拢在一起,便道上的扫到路牙石下,然后再‘推边’,收集成一堆堆的,用三轮车拉到转运站去。”马师傅一边干活,一边给记者讲解。
 
5时:完成一天一次的“晨扫”
 
凌晨5时许,两拨人在东明桥头碰头,马师傅一天的“晨扫”完成了。有人推着三轮车开始装垃圾,马师傅跟着装车,还随手拿着一块抹布,遇到果皮箱就把箱外面擦拭一遍。这段中山路共有32个果皮箱,马师傅这一圈下来,擦了七八个。
 
从南侧到北侧,马师傅他们收集了满满一三轮车垃圾,一名环卫工人骑着车,沿华清街北行。“垃圾转运站在华清街和跃进路交叉口,把收集的垃圾送到那里,‘晨扫’就算结束了。”马师傅笑呵呵地说。
 
6时:回到家同家人一起吃早饭
 
回到河纺宿舍的家,已经6时多了,天开始微微亮。洗净后,马师傅煮了两包方便面,和丈夫一起吃了早饭。送丈夫上班后,马师傅去隔壁公婆那里看了看,和老人说了一会儿话,洗了几件衣服,就11时了。熬了一锅大米粥,热了几个馒头,炒了两个青菜,中午饭就准备齐了。“下午还要保洁,因此今天的中午饭比较早。”
 
12时30分:
 
再次上街开始保洁
 
12时30分,马师傅骑着三轮车从家里出来,换下了一位工友,和另几位工友担负起了这段中山路的保洁任务。
 
马师傅说的保洁,就是从早晨6时到晚上10时,全天共16个小时,巡查捡拾中山路上飘落的各种垃圾,保证垃圾在路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工友们分成了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值守4个小时,昨天马师傅是第三组,工作时间是13时到17时30分。
 
17时许,记者再次在河北医科大学门口见到了正在用夹子夹一个塑料袋的马师傅。“这一天的工作马上就结束了。”马师傅笑着跟记者说,中山路是省会最繁华的道路,保洁标准也是最高的,他们每天都要来回巡查十几次,自己平均不到一个小时,就要转一圈,每次都能捡起一袋子垃圾。
 
在转到体育大街和中山路交叉口时,马师傅指着西南角的一座房子说,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环卫工作,去年为他们涨了工资,今年又为他们建设了环卫作息用房,遇到恶劣天气,大家可以去里面躲避一下,也能就近放置一下清扫工具。
 
第三组保洁还有一个特殊任务,就是倾倒果皮箱。马师傅说,如果仅是捡拾各类垃圾,整段路也装不满一三轮车,可是倒32个果皮箱,就能装满满两三轮车。因为时间关系,记者没有看到马师傅是怎么倒果皮箱里的垃圾的,但是却看到一辆三轮车的垃圾已经装满了。
 
在捡拾垃圾的过程中,记者和马师傅聊天获知,马师傅有一名女儿,已经出嫁,家里只有公婆、丈夫和她自己,公婆都有退休金,丈夫也有工作,但收入不高,自己干环卫工,虽然挣钱不多,但是每月也有1300多元,多少也能补贴一下家用。让马师傅忧心的是,家里还没有住房,现在住的房子是公房,没有产权。“凭工资肯定是买不起的,就想着拆迁时能抵换一套。”
 
“跟凌晨一样,也要送到转运站去。”等一名工友赶过来接了马师傅的班,她骑着三轮车慢慢离开了中山路,一天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
 
马师傅叫马淑彦,今年50岁。原先在一家街道办小厂工作,后来下岗,8年前来到长安区环卫大队做了一名环卫工人,工作至今,多次受到单位表彰奖励。
 
(记者:孙会芳编辑:赵朝)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燕赵晚报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10 18:39:1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