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河北 环保人物

|| 收藏本站

陈飞,再提菜篮上两会
发布时间:2010-08-13 14:30:15

    人物介绍:

    陈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永嘉县一位普通农民。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环保宣传,走遍了全国19个省市,在家乡珠岸村创建了“中国首个无塑料袋村”。他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2006年度“地球奖”、“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

    2010年3月4日,北京新民菜市场。

    一位面膛黑红的汉子一手挎着竹篮子,一手拿着《低碳生活宣言》热情地向市民派发手中的“礼物”——竹篮子。他神情自若,嗓门洪亮,笑容爽朗:“我最大的愿望是,全国人民买菜都用菜篮子。”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在菜市场赠送竹篮子,他回答说:“以往我是给人大代表送菜篮子,今年我想走入社区,让普通市民也知道环保和低碳生活。”在他看来,低碳生活首先就是“不浪费”。

    这个人就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陈飞。10年来,他执着地赠人竹篮子,利用一切机会对抗白色污染,宣传绿色环保。10年间,他走遍了全国大半个版图,赠送了近20000多个竹篮子。一身尘土,一脸疲惫,他的心里却是满满的欣慰。

    其实,陈飞是个农民,只念过6个月中学的他并没有多高的文化。他的环保行为,始于一条秀美的江,一次寻常的汛期,一颗单纯而真挚的赤子之心。

    每年的7月~9月,是江南的汛期。一降大雨,楠溪江的江水就会猛涨。2000年的夏天,陈飞被震惊了:洪水退后,赤裸的河岸上留下了遍地的塑料袋,目所及处,触目惊心。他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

    这位家住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珠岸村的普通农民,从小生活在美丽的楠溪江畔,“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的美景随处可见。楠溪江自北向南流淌在永嘉县境内,是1988年国务院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水秀美,岩峻奇,瀑布多,乡村古,远近闻名。江畔的人们祖祖辈辈喝着楠溪江的江水而长大,世世代代过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世界。陈飞也到了永嘉县城,做起了化肥生意,很少再回珠岸村。

    每年的7月~9月,是江南的汛期,一降大雨,楠溪江的江水就会猛涨。2000年的夏天,一次回家时,陈飞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惊呆了,他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就是昔日清澈透明、哺育了世代永嘉人民的楠溪江:洪水退后,赤裸的河岸上留下了遍地的塑料袋,风吹起,这些五颜六色的垃圾像恶魔一样飞舞着。目所及处,触目惊心。

    开始,他只是觉得这样让楠溪江丧失了天然的美感,污染了水源,也没有想太多。读过大学的儿子陈祥武却告诉他:塑料袋大多会留在环境中不能降解;塑料袋使用过多甚至会有致癌的危险。他开始坐不住了。这些可怕的“白色污染”一点点地蚕食着农民的生活,污染着清秀的家园,自己是不是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现状呢?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塑料袋没有普及之前的菜篮子。当地有一种菜篮子是由毛竹编制而成。毛竹材质坚韧,富有弹性,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编成的竹篮美观又结实。没有塑料袋的时代,竹篮子在农村可是盛东西的生活必需品。如果能用竹篮子再次代替塑料袋,那白色污染就不会这么严重了吧?陈飞默默地想。

    2000年10月23日,陈飞第一次提起了菜篮子,到菜场上向买菜的农民们做宣传。“塑料袋用着虽然方便,但会污染环境,对身体也不好。用竹篮子买菜,又方便、又卫生、又环保。”陈飞把自己看报得来和儿子教给他的知识头头是道地向村民们讲解着。有人围着他看热闹,有人冷言冷语嘲笑他想出风头,但也有更多的人听懂了他的意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那一次,陈飞带去的两个竹篮子只送出去1个,这不免让陈飞感到有些尴尬。但是,看到有人支持自己,陈飞还是觉得很高兴,毕竟,转变思想是转变行动的第一步。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飞的儿子陈祥武有些无奈:“当时有人骂我父亲是疯子,还有很多人说他想出名想疯了。”只有陈祥武知道,以父亲的倔脾气,一旦认准了什么,就不会轻易放弃。

    就这样,农民陈飞倔强地迈出了他提着竹篮走四方的环保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10年。

    陈飞想起一个关于澳大利亚某城市创建无塑料袋城市的新闻报道。于是,他也行动起来。2005年2月,陈飞创建中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的建议得到全村村民大会的支持。同年5月,“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创建。

    自从第一次宣传受到肯定之后,陈飞的环保“瘾”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为了获取外界知识,他自费订阅了好几份报纸,还让儿子帮着从网上下载最新的环保信息。他找人做了许多菜篮子,自己还印制了许多环保宣传资料。只要有空,他就提着菜篮子、带着宣传资料,去周围的菜市场免费赠送,进行讲演。慢慢的,他的宣传范围从本镇扩大到永嘉县的其他乡镇,并逐步进入了温州市的各个县市区。

    免费赠送竹篮子虽然是件于人有益的好事,但送得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陈飞的老伴随之就有些意见了,她觉得这样无休止的投入简直就是个“无底洞”。后来,陈飞特意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家人的支持,使他又充满了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儿子陈祥武更是主动帮他出谋划策,设计出一条写着“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绶带,虽然简单,却很显眼。后来,这条绶带伴随陈飞,行过许多路,见过许多人,也留下许多故事。

    在金华,出租车司机听说陈飞拎着菜篮子是为了宣传环保,连连称赞:“这篮子早该重提了”,执意不肯收他的车费;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他提着两个装满蔬菜的竹篮子,一个好奇的外国人与他交流后,得知他是一个专门来北京进行环保宣传的农民,操着不流利的汉语竖起了大拇指:“中国的农民宣传环保,真了不起!”执着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陈飞“重提竹篮、弃用塑料袋”的理念。

    这时,陈飞开始琢磨着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将宣传落到实处。想起从前看到的一个关于澳大利亚某城市创建无塑料袋城市的新闻报道,他想,是不是可以试着动员自己的老家珠岸村的村民们,将珠岸村建成我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呢?

    事情进行得出乎意料的顺利。村干部们二话没说,开始准备村民代表大会的相关事宜。肉铺老板们也纷纷赞成他的提议,答应以后尽量用竹篮子和稻草绳代替塑料袋。2005年2月,陈飞创建中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的建议得到全村村民大会的支持。他自费给全村700多户人家每家送了一个竹篮,还为村里的菜摊和商店每家准备了10个竹篮,以方便借给忘带竹篮出门的村民使用。

    2005年5月16日,浙江省环保局、温州市环保局、永嘉县人民政府和渠口乡18个村的干部群众相约来到珠岸村,见证“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的创建。这一天俨然成了珠岸村的又一个重大节日:热情的村民们搬出了轻易不动用的巨大的珠囤,点燃了红彤彤的蜡烛,放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5年的努力取得了实际的成效,陈飞的心里感到暖暖的。

    从2005年至今,“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已经创建了近5年。这5年间,陈飞每周都要回一次珠岸村,除了执行回收废弃塑料袋的“定期任务”外,他还将自己在温州购买的可降解塑料袋按成本价卖给村里的店铺。“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的目标,让全村人产生了一股凝聚力,一个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逐渐在珠岸村形成。就连年幼的孩童们,也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地学到了不少环保知识,一些大点的孩子还能像模像样地说出塑料袋的危害来。

    村民们5年来的表现让陈飞觉得很欣慰:“家乡的人已经基本很少使用塑料袋了。偶尔使用,用的也大都是可降解的塑料袋。”村里有很多青壮年在大城市打工,而这些人回乡时并不习惯使用竹篮等环保用品,这也让陈飞觉得很无奈:“虽然家乡的人做得比较好,但是外面回来的人还是改不掉用塑料袋的习惯。这还得看国家是不是能将‘限塑令’坚持下去。如果整个国家的环境意识都提高了,那么家乡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讲到这里,他的语调渐渐高了起来:“所以我还要继续宣传下去,能出多少力,就尽多少力。”

    2007年,陈飞又牵头成立了浙江省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至今,他的名片上仍然只印有“浙江省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一个职务。

    协会刚成立时,成员只有30多人,不过两三年的时间,协会迅速发展壮大,到今天已有700余人的规模。从环保部门的官员到普通社区的居民,从各个村子的村长、书记,到绿色学校的教师、学生,协会的迅速发展让陈飞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参加的人主要靠的是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

    志愿者的增加,让协会的日常工作开展得越来越顺利。平常的日子里,只要有时间,陈飞就带着志愿者们到楠溪江畔捡垃圾,到永嘉县城的街头清除遍地都是的小广告。2009年,协会以教师为主体成立了“绿色教师环保团”。“环保团”的教师们平时在自己的学校里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实践环保,每隔几周还去别的学校和社区教授环保知识。

    2008年3月,陈飞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随身携带的56个竹篮子与3000条手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正实现了陈飞的理想:“我就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环保。”

    从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陈飞自费跑遍了全国19个省区市,不知疲倦地宣传着他的环保理念。黝黑的面庞,浓重的浙江口音,身披醒目的绶带,手提精美的竹篮,成了他的标志性形象。

    10年来,陈飞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送出了多少菜篮子。他回忆说:“肯定超过15000个了,可能快到20000个了吧。”这些竹篮子,大都是陈飞自己花钱雇农民们编制的。赠送竹篮子的成本加上长年外出的差旅费,他已经花费了至少三四十万元的费用。虽然他也获得过一些荣誉,得到过一些奖金,相较于这庞大的费用,却依然是杯水车薪。“还好儿子很支持我。”陈飞对儿子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陈祥武的心中,父亲是他的偶像:为人憨厚、耿直、点子多,一旦决定做什么事情就会坚持做下去,不理会外界的干扰。在陈飞的环保旅程中,陈祥武是他最大的支持者和协助者。无论是活动策划、资料收集,还是网站维护、资金支持,只要陈飞需要,陈祥武就毫无怨言地积极支持。他说,父亲是个农民,却是个不简单的农民。

    自从走上宣传环保这条路,陈飞便感到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通过报纸、网络和电视,他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孜孜不倦的“充电”,让他变得更坚强,更自信,也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坚定的信念。之前对他的种种非议,在时间的磨砺和事实的感召下,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由衷地钦佩。

    “如果是做秀,谁能坚持10年呢?”陈飞不无幽默地说,“当时有人说我出风头,国家说我出风头出得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份被民众成为“限塑令”的通知的出台,让陈飞尝到了一丝胜利的味道。

    2008年1月21日,陈飞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家人都觉得很意外,更多是自豪的感觉。陈飞说,自己之前从未当过“官”,因为持之以恒的环境宣传而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2008年3月,陈飞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随身携带的56个竹篮子与3000条手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正实现了陈飞的理想:“我想把这些竹篮子和手帕带到北京送给各位代表,就是想引起大家的关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环保。”带着农民特有的大嗓门,他逢人就说环保,给与会代表和媒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会议期间,陈飞还应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和研究生会邀请,登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讲坛,为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随着他登上讲坛的,还有他标志性的竹篮子,竹篮里还装着新鲜的西红柿、黄瓜等有机蔬菜。面对着台下这些高等学府的学子们,陈飞没有怯场,侃侃而谈。从最初时的茫然无知,到投身环保之后的坚持不懈;从周围人的不理解,到最终成功推动建成中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成立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一一回顾,娓娓道来。“大学生是有知识的人,咱们农民讲的话,不花哨,他们爱听。他们回家后把这样一种环保的理念讲给他们的父母,带动他们的父母也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这就是我的一点作用。”陈飞说。

    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陈飞的竹篮子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世界。2009年底,举世瞩目的全球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此前,儿子极力鼓励他亲自飞往哥本哈根,他却因为昂贵的费用而放弃了这个想法。“其实很想去,但是费用实在太高了。于是我就联系了《钱江晚报》的记者,请他们帮我把50个竹篮带到丹麦去。他们很高兴地答应了。”陈飞回忆说。

    50个跨越7000公里、从中国飞到丹麦的竹篮,成了贝拉会议中心的“抢手货”。5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代表、媒体记者及其他参会者收到了这份来自古老中国、用毛竹制成的古老而新颖的礼物。

    当这些人知道这份“精美的工艺品”是用产于中国浙江、生长速度极快并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毛竹制成,可作为塑料袋的替代品而使用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中国人民的环境意识和行动力。“回来后,他们告诉我,这些竹篮在哥本哈根的反响很好,外国人都说这是‘珍贵的环保篮子’。”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国民众代表,陈飞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支持减排、保护环境的行为。

    2009年,有感于“限塑令”的实施效果并不好,陈飞精心准备了3200个折叠竹篮进京,通过会务组分发给所有的人大代表,并提交了《“限塑令”为何有令难禁?》的议案。在农村生活的实践,让陈飞对农村的现实有着切实的了解,塑料袋在农村和农贸市场的大量使用让他忧心忡忡:“虽然超市里的塑料袋已经少了很多,但是农贸市场还没真正执行起来,以后还是要加强农村的宣传。”

    当选人大代表后,陈飞变得更加忙碌了。群众找他反映民生问题的事情多了,出去调研、宣传活动也多了。忙碌之中,陈飞也在不断地学习着新知识。采访过程中,“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时髦字眼不断从他的嘴里蹦出来。他的努力,儿子陈祥武十分佩服:“搞环保宣传,创新意识很重要。”不断的学习,让陈飞对2010年“两会”有了更充分的准备。“今年‘两会’,我主要打算提出这样几个议案,一个是身份证的印刷问题、一个是‘城市牛皮癣’的清理问题、一个是宾馆洗浴用品的收费问题。”

    原来,经常在外进行调研、宣传活动的陈飞外出时总是选择便宜的小旅店就住。他发现,宾馆旅店中的一次性用品太多了。“一管小小的牙膏可以用四五次,要是只用一次,那就太浪费了。”

    节俭的陈飞看到这种现象,感到很心疼。他想呼吁全国的宾馆,这种一次性的用品,应该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尽量避免浪费。

    此外,身份证的信息印刷在两面,复印时需要复印两面,这点小小的细节在陈飞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令人深恶痛绝的乱贴小广告行为,也让陈飞觉得很无奈。他算了一笔账,一个县城每年要花约二十几万元清理“城市牛皮癣”,全国1700多个县市,一年就要花掉近4亿元,这种巨大的浪费令人震惊。“中国有13亿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13亿人就会浪费很多;每个人省一点,13亿人就会省下很多。”他的理论朴实而真挚。

    10年了,陈飞先后获得“浙江省绿色公益使者”、“温州市十大环保人物”、“2005年浙江农村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民间环保优秀人物”、“2006年福特环保提名奖”、2006年度“地球奖”、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和2008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等荣誉。而陈飞最看重的还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个“荣誉”:“一个农民,能当选人大代表,还能把竹篮子送到人民大会堂,这真是无法想象。我很自豪。”

    污染治理没有局外人,环境保护没有旁观者。陈飞相信,环境保护,不管什么人都有他们发挥作用的一面。为了保卫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地,他不知疲倦地奔走着、呐喊着。

    环保宣传、生态建设、知识普及、言传身教……一丝丝几不可闻的呼吁,终被这位执着的农民嘶吼成振聋发聩的狂喊。响亮的声音背后,全国7亿农民日渐崛起的背影依稀可见。

    采访札记寻找自己的方向

    荆玉静

    农民搞环保,在2000年的中国还是一件稀罕事。因为“稀罕”,陈飞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在此后的10年间,与媒体的良好合作成为陈飞不断扩大自己影响力的“制胜法宝”。

    用儿子陈祥武的话说,他是个农民,却是个不简单的农民。

    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让农民们普遍显得不太关心身外的事情。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埋在肚子里,卷一支烟,让所有的思绪随袅袅烟雾蒸腾而去。陈飞却是个例外。面对身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他没有选择沉默,而是选择了进行正面的抗争。这一抗争,就坚持了10年,从人微言轻,到众所瞩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人的梦想在陈飞的脚下变成了现实。几乎是凭一己之力,他代表农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声音,汇入了时代的洪流,显得格外铿锵有力。他像所有的农民一样,朴实而真诚;他又不像一般的农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为了保护身边的环境,他走上了宣传环保的路。为了让自己的宣传更有成效,他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小、声音太轻,便主动与所到之处的媒体联系,借媒体的关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是精明的,却没有用这种精明为自己谋利。他所在意的,是环保的呼声有没有被听到、有没有被重视。

    对于父亲的成功,他的儿子陈祥武认为,一切都是源于梦想,有梦想才会有方向。怀揣环保的梦想,他的执着,他的坚定,他的坚强,他的自信,他的整个人生,才都有了努力的方向。也因为有梦想,他让所有人看到,环境保护没有旁观者,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希望。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3 17:18:14,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