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霾,治污,河北城市空气日益清新
作者:佚名 来源:燕赵都市报

    清爽的风,澄澈的阳光,路边的片片葱翠,天空中摇曳的白云,远远的西山……“现在呀,遇到这样的好天,我会情不自禁地来几次深呼吸!”家住石家庄东部、单位在西边,成天“东跑西颠”穿行于省会的市民徐女士说,要说和十年前比,石家庄市的空气质量是改善多啦!单单就说冬天上下班路上戴的口罩,那时一天下来,口罩上一层黑灰!

    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的情况下,河北环境污染不升反降,足以证明我省治理大气污染是下了真功夫。也恰恰是在这一状况下,我省日前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天蓝气爽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城市的空气质量必将进一步得到显著改善。

    市民希望空气再清新些

    “空气干净多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这是日前笔者就省会空气质量近十年来的变化,随机采访的多位市民及外地来石人士的共同感受:蓝天多了、看得见星星了、看得见西边的山了、大气透明度好了、采暖期天上不掉黑碴儿了、烧秸秆的少了……

    而作为气象专家,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郭迎春对省会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独到的体会。

    郭迎春介绍说,由于地形的原因,一年中,石家庄市区的静风和小风天数达43%,大气逆温频率达31%,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特别是秋冬季节,西北气流到石家庄时受到太行山的阻挡,气流要翻过太行山下沉到石家庄,风速就会减小,污染物不易扩散。但这些年,我省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经济高速发展,污染排放不升反降,蓝天多了、空气不那么污浊了,说明我省污染治理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70多岁的河北省省会市民老张说,石家庄市空气质量改善、政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我还是迫切期待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治理灰霾天气。从我心里说,真是迫切得要命!”

    重污染企业变成“大花园”

    说到河北省省会的大气污染,老市民都会想到城市东北部的工业区,进而想到石钢那个曾经向天空释放着红、黄、黑三色“污龙”的重污染企业。

    10月22日,记者来到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高高的车间厂房都被“包”在铝塑钢隔栅里,外面又被高大的杨树包围着。厂区南干道北侧20米宽的绿化带沿线排列着以精品特钢为题材的文化雕塑及园林小品,南侧是30米或50米宽的绿化带以及“林荫型”停车场。道路干净,厂区举目皆是层层的树、浓浓的绿。石钢能源环保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厂区绿化率达45%。

    走进生产车间,地面刷了漆。有31年工龄的老职工吴顺科说,现在的车间操作平台都用墩布擦,一天8小时下来,工装还是白的。可在过去,地面上的碴子都清理不清,甚至堆成了小碴山。一个班儿下来,白色帆布工装早就成黑的了。现在,车间干净了,厂区干净了,继而周边城市环境自然也就改善了,“现在你看看我们厂,地上不见土,外面看不到烟囱,像个大花园。”

    石钢副总经理黄永建告诉记者,自2000年起,石钢投资超3.5亿元用于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及厂区环境综合整治。截至目前,石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的排放控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地处省会的特钢企业,石钢所走的是一条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城市型钢铁企业”之路,这也是我们企业的“生命之路”。

    “洗天”,告别污染“黑名单”

    十年前,石家庄空气污染全国出名,一度成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黑名单”中唯一“上榜”的省会城市。

    曾担任过石家庄市环保局副局长、现任石家庄市环境科学协会会长的岳存义从事环保工作28年,回想当初“黑名单”的尴尬,他说,“那就是一记棒喝呀!”

    这十年,石家庄的空气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岳存义说,他深切体会到,无论是省委、省政府,还是市委、市政府,对省会大气质量问题的高度重视从未减弱,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壮士断腕”、“拒绝理由”等等的说法,表明的是什么?表明的是难度再大也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后路!表明的是还全市老百姓一个蓝天的决心!“十一五”期间,主城区燃煤由809万吨压到了300万吨以内;彻底淘汰了水泥机立窑……这就是治理决心的表现。

    说到“洗天”,据了解,2001年至2002年,石家庄市环保部门与南开大学联合对石家庄市空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了“源解析”,将污染治理纳入科学化的轨道,在我国较早地开展了对污染源进行源解析,这也是我省污染治理开始走向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3年,石家庄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对症下药”的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即“蓝天行动”,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大气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监测数据显示,2001年,石家庄市区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为96天,较2000年提高40%。而到201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0天。2010年,石家庄市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GB3095-1996)。可以说,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石家庄市的大气污染治理正在不断深化。

    好天气“标准”不断提高

    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监测数据最有说服力,其依据就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这部标准于1982年首次发布,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要求,标准分别是1996年第一次修订,2000年第二次修订,2012年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空气中尘的污染程度可以用每立方米空气悬浮物(颗粒物)的含量来表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王晓利介绍说,在2000年前,空气中的颗粒物监测因子是“总悬浮颗粒物(TSP),这种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微米;而2000年之后,则开始监测可吸入颗粒物(PM10),颗粒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今年,新增加了监测因子之一PM2.5,颗粒直径为小于等于2.5微米。“这就像过筛子。过去,大孔的筛子筛过去的就是达标的。但现在筛孔缩小了40倍,只有比过去小40倍的细颗粒浓度达标了,才算达标。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越来越关注对人体危害大的细粒子,加强对这些细粒子的控制,也可以说好天气的"门槛"在提高。”王晓利解释说。

    王晓利说,2012年河北省将要实施新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中将PM10标准限值由0.10毫克/立方米调整为0.07毫克/立方米,并增加了PM2.5等因子。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考虑新增监测因子,仅就收紧的PM10限值一项,以去年的监测值,我省有8个市不达标。加上PM2.5等监测项目,我省达标的城市将更少,治理空气污染任重道远。但新标准的实施将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科学,更加接近大家的切身感受,并逐步和国际接轨。

    从“生态立省”看战略转变

    不仅是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治理也是考验全省环保工作的一大难题。我省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到了最迫切的时候。这一点,仅从2004年,河北省首次召开的以治理大气污染为专题的全省工作会议就足以证明。

    河北省环保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杨智明介绍说,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措施越来越有力。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不仅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点源治理,力推清洁生产,还加大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力度,更将各市环境改善作为考核政府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水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更是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的治理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2007年,河北全省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二级天数平均达到313天,比上年增加14天,首次突破300天。

    2010年,河北全省11个设区市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年均浓度首次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即适合人居住的标准)。2011年全省设区市平均达到或优于级的优良天数为339天,比2001年增加了167天,比2005年增加44天。

    杨智明说,在近些年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有几个标志性工作:2004年,省委在北戴河召开市委书记市长会议,标志着我省拉开了大规模治理城市空气污染的大幕;2008年,启动“双三十”示范工程,“双三十”县(市、区)城区大气质量连续三年大幅改善;“三年大变样”活动,制定了五条标准,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此外,北京奥运会期间,坚持以超常的措施、严格的标准,超额、提前完成了列入国家奥运保障方案的重点大气治理项目,我省奥运空气保障工作得到国家充分肯定。

    而最让杨智明感到振奋的是,前不久,河北省出台了《关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实施意见》。杨智明说,一直以来,我省走的是“工业强省”之路。《实施意见》则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表明,河北省已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根本与目标。

    “这正是大智慧的体现。”杨智明说,“生态立省”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与发展新道路。《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天蓝气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并明确了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实施的减煤、降尘、迁企、控车、增绿等的具体措施与工程。

    杨智明充满信心地说,这些年,河北全省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任务非常艰巨、成效也十分显著,这个改善仍将继续,以不断适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新期待。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的治理站位更高、决心更大、标准更严、力度更强、措施更实、更加科学,河北生态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19 10:44:01,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