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民勤刻不容缓
作者:佚名 来源:兰州晚报




    本报讯地处石羊河流域末端的民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4月16日,“润泽民勤·身体力行”民勤生态治理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多媒体访谈在新华社甘肃分社举行,专家、记者、作家和NGO(民间环保组织)人士一起探讨民勤生态及今年的沙尘暴。

    该活动由甘肃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武威市委、市政府及民勤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访谈活动邀请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金珠、《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狄多华、全国知名作家徐兆寿、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方峨天、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陈广庭、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创始人韩杰荣等参加。

    “民勤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民勤治沙的思路和举措是否都正确?”“今年的沙尘暴比往年多还是减少了?其成因又是什么”……一个又一个问题,涉及到沙尘暴、民勤治沙等多个方面,但没有离开一个“沙”字。专家学者、作家、NGO人士及记者各抒己见,但大家却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民勤绿洲的存亡关系河西走廊的安危,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一旦狭长的河西走廊被拦腰斩断,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将名不副实,内地与新疆只能隔沙相望,古丝绸之路也将不复存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眼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说法

    46%的沙尘从境外袭入

    今春,兰州遭遇了几次沙尘天气。那种黄沙漫天,空气中到处都是土腥味的天气让人烦透了。许多人埋怨说,沙尘天气越来越频繁,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那么,沙尘从何而来?是频繁还是减少?对这些问题,专家持什么观点?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广庭,是中国最早研究荒漠化治理的科学家之一。他说,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有3点,即大风、上升气流和丰富的沙漠。因此,可以说,沙尘暴既是天气原因,又是人为破坏、土地荒漠化的结果。据考证,由于特殊的地型和风向等因素,国内46%的沙尘是从境外袭入。“兰州出现的大部分都是沙尘天气,而不是沙尘暴。”陈广庭说,沙尘暴指的是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沙尘天气,而黑风暴是特强沙尘暴,能见度小于50米。在兰州,一般都是沙尘、浮尘天气。

    “沙尘天气正在逐渐减少,而不是增多。”陈广庭回忆说,最频繁的时候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时就少了,处于有风无沙的情况。在90年代和本世纪初时,沙尘天气比较多,前几年,又恢复到比较少的状况,直到今年,又多了起来。

    “小时候,家乡到处都是芦苇丛生,绿草茵茵,经常可以看见狗追野兔的情形。随便用铁锹在地上一挖,汩汩的清水就会不断往上涌,农民种地,根本不必为水发愁。”《中国青年报》共青团新闻中心副主任狄多华是从民勤走出来的,回忆起30多年前的民勤生态,他感慨地说。

    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创始人韩杰荣也是一位民勤人。他说小时候很难看到裸露的土地,到2003年时,看到的都是大片的沙丘,植被则少的可怜。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马金珠说,民勤县年降水量仅115mm,而潜在蒸发量高达2644mm,是降水量的24倍,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民勤盆地中绿洲仅占9%,并逐年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绿洲沙漠化严重威胁着民勤人民的生存,许多农户失去了在当地生活的信心,被迫外迁。“生态恶化,生活贫穷,这些形成了恶性循环。”

    “民勤一带沙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主因。”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方峨天认为。

    持这一观点的还有马金珠,他们分析说,从自然因素来看,民勤盆地处于石羊河下游,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地质历史时期,随着陆海结构、纬度地带性、地貌格局的变化早已孕育形成。而且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气候处于更加干旱的时期,加剧了民勤盆地沙漠化趋势。从人为因素来看,首先,人口增加造成了趋向沙漠化的压力。1953年,民勤县只有11万人,目前已增加到了30多万人,几乎增加了两倍。这些增加的人口大多数是农业人口,客观上增大了对水和耕地的需求。其次,水资源利用不当。如石羊河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的民勤一带来水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50年代,石羊河每年提供给民勤县5亿多立方米水,如今每年不到1亿立方米。

    “在这种情况下,民勤县只好从地下取水。而随着每年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被抽走,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现状

    沙漠快速吞噬绿洲

    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是保护河西走廊的一道屏障。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及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超过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沙漠每年以15米到20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建言

    把民勤变“生态特区”

    专家认为,对于民勤生态的治理应该多措并举。陈广庭建议,保护水源地,拯救民勤,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即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中游节约用水;下游进行生态补水,恢复水位。马金珠说,将民勤作为“生态特区”,让生态破坏者变成治理者,把6万多农民变成压沙工人,搞全民治沙活动。知名作家徐兆寿认为,开辟一条生态旅游线,让城市里的人去沙漠旅游,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节约用水。尤其要提倡一家三口去,是很好的亲子教育题材,从而鼓励人们参与到民勤生态治理的活动中去。

    专家还指出,人们在治理沙漠化的思想中还有一些误区,比如栽一些并不适合在民勤生长的高大树木、观赏性树木等,忽视了如何去保持原生态的植被。原生态的植被才是保持民勤自然环境不再恶化的屏障。“若真要人为地去栽树,也应该栽那些抗旱、抗盐碱的低矮灌木,如白刺、茅条、梭梭等。只有这些植物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生存,其他的如白杨、沙枣树等都已经很不适合在民勤的荒滩上生长了。”

    相关新闻

    徐兆寿要写“石羊河流域”生态变迁剧本

    知名作家徐兆寿,现任西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2002年,他因“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非常日记》走红文坛。在访谈中,徐兆寿透露说,他正在筹备写一部关于“石羊河流域”生态、社会的剧本或小说,将来要拍成电视剧。

    “我是武威人,到民勤去过3次,而这3次却给了我不同的感受。第一次是1991年,感觉环境很美;第二次是1995年冬天,强烈的感受到沙尘漫天,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第三次是2009年,生态急剧恶化,沙漠化的情况严重,在民勤当地已经有很多井被封,农民的很多地已不再让耕种。”徐兆寿回忆说,“小时候,石羊河里的水很大,小孩子都不敢靠近河边,怕不小心掉下去淹死了。当时,还有很多泉水,脚踩下去就会往外渗水。”徐兆寿儿时对石羊河的记忆非常深刻,但是现在石羊河流域沙漠化的情况让他感到震惊和痛心。他说,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把石羊河流域的生态变迁、社会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变迁,在认真考证后写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石羊河流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这些地方。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25 20:04:1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