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6条街道下月试行垃圾分类 可分干湿两类
作者:佚名 来源:南方日报

 


    从下月开始,广州将在16条街道试行垃圾分类试点,试行《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并推行居民生活垃圾按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标准分类。这是国内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暂行规定,也是广州市自去年在番禺区海龙湾、华景新城小区、越秀区东湖街五羊南社区、荔湾区芳村花园四大试点社区之后,启动的全市更大范围的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与去年四大试点社区不同,按照《规定》,受环境条件制约的住宅区,居民可先将垃圾分成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干”“湿”垃圾)两类进行排放,环卫工人收集后再按四类标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进行二次分类。

    实际上,“干、湿”、有机、有害垃圾分类试点模式,从去年6月份开始已经在中心城区广卫街悄然探索试点。某种程度上来看,广卫街垃圾分类试点9个月的效果,是广州新推行的垃圾分类试点模式的微观样本。

    “由于干、湿垃圾分类简单,目前都府社区试点的1300多户居民都已经有了“分类”的基本概念,除了少数长期不居住在此的居民和少数老人家之外,现在都府社区的居民基本都能够按照干、湿分类处理每天的垃圾。”

    率先提出垃圾“干、湿分类”思路的广卫街党工委书记刘国全为记者算了一笔垃圾分类的数字账:都府社区每个月产生的生活垃圾60吨左右,从去年6月份试点至今,每个月分类出来的湿垃圾有46吨左右,干垃圾15吨左右,干垃圾中资源回收率达17.24%,整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达70%。

    回收资源收益回到居民和环卫工人“口袋”

    在记者去年跟踪采访的广州试点垃圾分类社区来看,垃圾分类效率低下及减排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源头分类环节上居民分类意识不强,二是垃圾回收时环卫工人的积极性缺乏,这两点也是影响垃圾分类延续的关键因素。

    如何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在广卫街都府社区采取了将居民、环卫工人及分类活动三方“利益捆绑制”,将垃圾分类之后的回收资源所得利益(除成本)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别用于奖励积极推行垃圾分类的居民、补贴环卫工人以及建立推广垃圾分类活动基金。

    其中,回收资源后收益的30%用于奖励积极推行分类、减排的家庭。具体方式上,将实行每个季度一次奖励,奖励包括为居民提供免费垃圾桶及其他生活日用品。30%用于补贴环卫工人,以回报高负荷劳动量的环卫工人。而剩余的40%收益则用于建立推广垃圾分类活动基金。

    垃圾分类广卫街试点过程中,还在试点社区建立专职垃圾分类指导监督小组,将对每个试点社区配备3至5名社区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佩戴专门标识,骑乘专门回收车辆,一方面指导社区居民开展正确的分类,一方面督查居民、保洁员的分类实施工作。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29 06:47:05,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