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大使回渝建“乐和家园”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商报


    眼前的廖晓义非常非常普通:瘦削的脸庞,一头短发,印着“乐和家园”的T恤,不施粉黛,在人群中你很难将她一下子找出。

    但56岁的她却有着传奇的经历:曾被美国《时代周刊》授予2009年“环保英雄”称号,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素有“环境诺贝尔奖”之称的“苏菲奖”的民间环保大使,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创办者、民间环保活动家、环境影视制片人,以及十几项国内外环保大奖的获得者。

    如今,把奖杯和荣誉放在身后,廖晓义悄悄地回到了家乡——重庆,参与巫溪“乐和家园”的创建。近日,她在接受记者采访说:“家乡的自然山水、百姓民风和政府团队让我有归属感,希望能为这里尽微薄之力,所以,我回来了。”

    西方的生活方式让她困惑

    作为中国自身的环保人士,当记者们问到她的环保经历时,廖晓义常以此语作答:“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但简单勾勒她的过去,颇让人回味——她17岁作为重庆知青到云南西双版纳“支边”,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读研后,受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再后来又去了美国,做国际环境政治专业的访问学者,1995年回国创办“北京地球村”之后,又因为国际交流活动和拍摄环保专题片陆续游走了二十多个国家。

    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廖晓义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西方文明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带给我困惑,我一直在想,如果这种生活方式不改变,我们还有多少地球支撑得了。”

    曾经给克林顿“挑刺”

    不说话时,廖晓义看上去就是一位温婉的家庭主妇,然而一旦谈到环保问题,她就滔滔不绝,言辞尖锐,不自觉透露出重庆妹子的豪爽性格。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与我国的几位民间人士在桂林举行有关环保问题的圆桌会议时,廖晓义言辞犀利地指出,“我认为,美国对中国环保方面的支持说得多,做得少。不久的将来,中国在环保方面将会有一场大的变革,如果美国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那你们现在就必须有所行动。”

    “我同意!”克林顿应声答应。当时,坐在前排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带头鼓起掌来。这是整个圆桌会议唯一的一次鼓掌。

    掌声后,克林顿表示,已意识到美国国会对中国的环保没有给予充分的援助,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回国后,会把廖晓义所说的让更多的人知道。

    廖晓义还坦率地对克林顿说,“作为民间环保人士,我有责任告诉中国公众不要学美国生活中不好的生活方式,比如使用太多的空调,太多的私车和一次性产品。”听完她的这番话,克林顿下意识地拧开手中的笔帽,在证实手中的笔不是一次性产品时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然后又伏案在笔记本上记录。克林顿还特别把手中的扇子称为“节能空调”,作为对廖晓义的一种巧妙应答。

    当时一名随团访华的美国记者曾详细报道上述细节,这名记者写到:“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被一位东方女性的才华、学识和睿智倾倒了……”

    希望家乡成为低碳榜样

    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她从2004年开始召集50多个伙伴机构一同呼吁,并在全国各大环保论坛上提出,希望将夏季空调温度设置在26度以上,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支持,“26度空调节能行动”在全中国铺天盖地地推行。

    作为“26度节能行动”的倡导者,廖晓义说,重庆的天气特别热,空调使用频率更高,因此希望家乡成为践行“26度节能行动”的榜样城市,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廖晓义还保持着“监督”这一政策是否执行的习惯。无论是在酒店、会议室,只要她看到空调设置偏低,都会向工作人员提出来。现在,廖晓义家里仍然没有空调,“一把电扇足够了,电扇比起空调节能近20倍”。

    回“巫溪”建“乐和家园”

    今年夏天,生平第一次回巫溪“认祖归宗”的廖晓义惊喜的发现,原来她的家乡正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验!她决定留下来,和当地政府及百姓一起建设“乐和家园”。“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包括五个方面,即以生态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生态社会机制。她表示,“乐和家园”是一种中国人对于中国式环保的一种探索实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27 02:09:24,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