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树标兵到植树先进他是赎罪的“山大王”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晚报



    朱学明说,这是他来林区栽下的第一批树,长到这么大快20年了。

    20年前,他是一名砍树标兵。在他的刀斧下,一片片原始森林变成光头山。20年来,他疯狂植树赎罪,在渝黔交界的大山栽下600亩林子。

    他叫朱学明,47岁。

    前日,栽下最后一棵树苗,已是中午时分,朱学明回头一看,一背篓树苗全部成了列队的“士兵”。他抹了一把汗,穿上外套,走进身后的林子,把这棵大树摸摸,将那棵大树抱抱,说:“砍树标兵我当过,种树先进我也当过,这辈子,我只有和林子、大山打交道了。”

    “他近20年的付出,换来的就是身后这600亩绿色。”林场场长朱友洪说。

    赎罪植树

    这里是渝黔交界处的杨干山,山上茂密的森林,是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电公司官田林区。47岁的朱学明,自称是这个林区的“山大王”。

    朱学明是四川仁寿县人,15岁时顶父亲的班,成为雪域高原阿坝州马尔康龙尔甲林业局伐木工人。

    “别提那段历史了,说起我还是砍树标兵,其实是在‘犯罪’。”朱学明说,当时,伐木队要求每人每天砍树最少0.5方,但自己从来都是超额完成任务,每天至少1方。

    在龙尔甲原始森林里,每天只听到刀斧和大树倒下的声音,有些几人合围的大树,明知砍倒后无法弄走,会烂在沟里,但大家为图业绩,仍无情放倒。一座座密不见天的原始森林,要不了多久就变成一座光头山。那些年,朱学明年年被评为砍树标兵。

    但不久,朱学明觉得这样砍树,自己完全是破坏环境的罪人。最后两年,他申请调到育林队,从一名砍树标兵,转变为植树育林工人。“我们当时对他的行为不理解。”朱学明当年的工友、现已退休居住在都江堰的刘长卫告诉记者。

    1991年,国家号召绿化山川。按政策,朱学明可回原籍仁寿当一名企业工人,但他没有回去,而是申请到官田林区,当一名煤矿垦木林场育林工人。“我这样选择,是为以前砍了大量的树木赎罪。”

    “软禁”妻子

    “他自己赎罪不说,把我也搭上了。”妻子陈秀清原是蓬安县一名小学老师,两人长期分居,一年难见一次。丈夫从马尔康调出山外时,她想丈夫终于有机会回家了,“没想到他一意孤行,撞了南墙又撞北墙,又往大山里跑。”丈夫从家里出发来官田林区报到那天,陈秀清抱着两个幼小的儿女伤心地哭了一场。

    官田林区是国家划拔给松藻煤电公司的垦木林场,朱学明刚来时,还是一片荒山。他把被子往杂草丛中的土坯房一扔,一个人就在这里当起了“山大王”(此前两个护林员在他来时退休)。

    朱学明到官田林区时恰逢春天,为抓紧时间植树,他起早摸黑,开始在杂草丛生的乱石堆里挖坑,直到5万多株树苗一排排种好。三个月后,他步行3个多小时,第一次下山到最近的綦江县打通镇赶场,收拾完又长又脏的头发胡子,才还原了人样。

    那次,他第一次给妻子写信,说这里比马尔康气候好,栽树的成活率也高得多,“我写信是想她过来,与我一起育林。”

    “那几年,他给我写的信有好几百封。”陈秀清说,丈夫几年不回家,每封信除了说这里条件好,就是叫自己过来耍。

    1998年,朱学明来官田林区后第一次回家,两个孩子都不认识他了。那年,在他软磨硬泡下,陈秀清终于来到官田林区。“看到这里的条件,我不敢相信他是怎么过来的。”陈秀清在林区转了一圈,看了丈夫7年不回家的杰作,终于原谅了丈夫。

    朱学明见状,得寸进尺,又找来林场场长给妻子做工作,请求她留下。妻子要走,他就把她的行李藏起来……经不住他的“软禁”,她终于答应放弃家里的教书工作,陪他在林子里一起植树护林。

    认“贼”为亲

    在朱学明管护下,不到十年,官田林区由原来的荒山变成密不透风的林子。那些成材树木,也逐渐成为当地一些村民盗伐的目标。

    自来到官田林区起,朱学明就养成一个习惯,每天带着把子很长的镰刀,在整个林区巡山一圈。有一次,朱学明巡山时,见当地一李姓村民正在砍树,他上前制止,被对方一斧砍伤左臂。

    事后,他向相关部门求情,免于对当事人的处罚。为打动对方,他提起烟酒,上门找到当事人父亲,请求对方不要再打林子的主意。为感化对方,农忙时节,他主动为这家人干活。后来,这家村民不但不再打林子主意,还和他成了好朋友。

    “他是在用感情管林子。”林场场长朱友洪介绍,朱学明为管好林子,每次抓到盗伐者,他不是动不动就报案,而是用真情去打动别人。近20年来,为减少林木盗伐,朱学明将好几个盗伐者认为干亲家,从此,对方不但再不盗伐,还帮他一起护林。“我们把他这种‘认贼为亲’的人性化管理,在公司林场的几个林区进行了推广。”朱友洪说。

    官田林区附近村民赵青春笑着说:“老朱这一招让人不得不服,再不讲情义的盗贼,在老朱那里都会放下刀斧。”

    朱学明说,近20年来,为植树赎罪,他让600亩荒山变成了密林,但为此荒废了儿子的学业。如今,他初中毕业的儿子,自己在主城区打工……

    “看到我亲手栽种的这些林子,听到阵阵林涛,是我心里最踏实的时候。”朱学明说,不管怎样,自己也没打算走出林子,即使退休了,还要种树,“死了,就树葬,永远和树在一起。”

    记者向军文通讯员蒲陈摄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3-29 03:30:33,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