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地方频道-云南 绿色论坛

|| 收藏本站

控制面源污染是保护抚仙湖的治本之策
发布时间:2010-12-31 10:08:50

                              李荫玺

    “经过多年的持续监测,抚仙湖污染物主要是径流区内的农业、农村垃圾,‘一退够、二调优、三保护’抓住了抚仙湖保护治理的根本。”谈到抚仙湖保护治理时,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荫玺告诉记者。

    抚仙湖水污染主要是面源污染

    李荫玺说,从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关停了一批高污染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厂,大力实施减排,点源污染控制良好,90%以上企业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但面源污染日趋严重。抚仙湖径流区有16.03万人,分布在253个自然村,12.04万农村人口,大牲畜存栏3.29万头,耕地8.97万亩,年施用化肥总量2.5万吨。根据调查结果,抚仙湖水污染特征主要以面源污染为主。通过统计分析,地表径流入湖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径流、人畜粪便,占污染物入湖总量的94.7%。

    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仅27.1%,据2004年云南省土壤侵蚀现状遥感调查资料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146平方公里,年入湖泥沙量21万吨。经分析测试水土流失携带入湖泥沙氮、磷含量达256吨和352吨,可溶于水中的氮、磷量分别是25吨、10.7吨。

    抚仙湖流域共有入湖河流103条、14个散流区,经对35条主要河流及3个散流区入湖水质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监测,抚仙湖流域陆源污染物主要通过入湖河流进入湖泊。经一年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35条河流水质都为劣Ⅴ类。

    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建设

    “抚仙湖最大的浸染是农村和农业面源污染,治本之策就是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实施林业生态保护。”李荫玺告诉记者。

    李荫玺认为,抚仙湖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水源仅靠降雨补给,大量污染物随雨水冲刷汇流入湖,加速水体质变。对径流区污染源及入湖量进行的调查分析表明,只有径流区实施循环型农业经济,才可能从源头控制住面源污染,保护抚仙湖优良水质。

    李荫玺建议,在抚仙湖湖盆区建立生态农业园区,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林产品产业。坝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业,将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全部资源化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型农业,打造有机食品品牌;山区要积极发展经果林、生态林,增加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防治水土流失。应该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目标,对人口比较集中、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污水问题比较突出的村镇,以原有的排水沟渠为基础,建立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并在村镇下方建立生态湿地处理系统,净化水质用于农灌,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应该进行区域生物性有机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河口污泥、湿地植物残体、有机生活垃圾等这些错位的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形成生物性有机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体系,既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又为湖滨有机农业提供有机肥料。

    据李荫玺介绍,抚仙湖径流区化肥施用量是国家生态示范区考核指标的2.2倍,化肥施用严重超量。要充分利用抚仙湖流域坝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规划创建5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社会化有机农业生产。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约性灌溉技术,建设田间双室沤肥池,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及生物杀虫技术,按照有机农业建设标准,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大幅度削减化肥、有毒农药施用量,发展特色、优质有机农产品,这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抚仙湖水质的唯一措施。

    “山不露土,土不下山,肥水不外流,实施‘一退、二调、三保’的综合施治,才能长久保护抚仙湖。”李荫玺说。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玉溪新闻网 编辑:中国环境频道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19 05:00:46,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