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环境曝光台 水利热线

|| 收藏本站

京城两条臭水河
发布时间:2010-07-31 11:46:31
海与亮马河、通惠河、护城河等,一直都互相连通,互相救助。水系只有连续才呈现出水之美,水只有活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但现在,由于生态用水的减少,各个还称得上自然水面的地方,都采取自保的办法,用“防漏”的高闸厚板把自家水封闭在领地之内。

    比如,圆明园水系不再与北大水系连通后,北大的未名湖只能依靠地下水补充,其他的小湖自2002年以来就任其干涸;北大与圆明园之间的万泉河,2007年10月开始从清河再生水厂调来再生水,当时的说法是每年能供给120万吨(每月10万吨),但也是“闭路循环”,水从“源头”放出后,到汇入清河处,再用管道泵调回“源头”。这种闭路循环、互不连通的做法,让北京水系丧失了原有的活力。

    除了各种防洪和“防漏”工程设施“肢解”河流外,河道的硬化也给了河流生态致命一击。北京过去一是怕污水下渗,二是怕雨水形成祸害,因此,城市里的河道都被硬化衬砌、拉直截平。河流的底部与两岸都被水泥和石块进行衬砌之后,河流丧失了其生命的尊严,河流成了排水沟,水成了“景观水”。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毁灭殆尽,“河流伦理”被践踏无遗。

    近年来,北京市意识到河道硬化的弊端,新治理的河流不再进行河道硬化,而是通过栽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等进行净化处理,尽量保持河流的原生态。

    这从北京亮马河的整治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在亮马河的东直门至珀宫酒店段,“河道仿生”做得相当成功,虽然仍旧可以看到硬化的痕迹,但隐藏得已经非常巧妙。不过一些细节仍不够到位,如河岸砌上的“鱼巢石”,据说可以让鱼在里面产卵,但这些石头高高地砌在离水面至少有一米的地方,除非发大水,否则鱼绝对不可能跃到这里面“产卵”。

    除此之外,陈求稳表示,在生态用水减少之后,用处理过的城市污水即“中水”来补给城市河流,已经成为一种解决之道。但目前我国一些城市采取了“大截排”的污水集中处理的方式,把污水集中起来通过污水干管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样的污水处理系统非常不经济,也无法进行中水的就地利用。

    北京市近年来开始推广再生水,但大量再生水没有当作河流的“源头水”来利用,而是排入河道,和未处理的水混在一起,没有达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他认为,水本身存在3种循环:一是最小的循环,也就是被城市“新陈代谢”之后,经过治理,再生利用;二是中循环,即下渗到地底,蒸发到空中,服务于局部水环境;三是参与全球水圈的大循环。假如城市能够把治理过的污水通过科学的方式补给河流,城市河流应该能够在小循环内做到可持续发展。

    此外,人们也可以改变集中治污的思路,通过改造下水管的走向,引导雨水流向城市河流的“毛细血管”和“动脉血管”,让雨水的收集利用为河流生态服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马上就评:城市河流整治当遵循自然之道

    台桂花

    北京市曾投入巨资、下大力气对城市河流进行综合整治,使一些常年污水横流的河道面貌焕然一新。污水变清流不仅让周边的居民喜笑颜开,也为城市增添了生机。

    然而,为什么在北京城的城区甚至一些繁华地段内,依然还能找到泛着恶臭、漂着垃圾的河流?是这些河道治理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忽略了对它们的治理?还是政府缺少资金,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整治?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至今,如果在百度上输入“凉水河”、“二道沟”等关键词,类似“北京要用4亿元为凉水河除臭整容”、“凉水河治理成效显著,河岸别墅价值攀升”、“二道沟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等众多信息依然能尽收眼底,这些信息显示的不仅是这些河流当年污浊不堪的模样,还记录了其发生的种种变化。

    河流污染反弹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照此状态,河流污染循环往复下去,将带来什么后果?产生哪些影响?诸多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好好考虑。

    对于河流屡治屡污的原因,有人将其根源归结为以下3点:一是由居民的生活污水造成;二是由雨水带来的污染导致而成;三是因为过去治理方法不当,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导致活水变死水,影响了河流的自然净化。

    目前,针对河流污染出现的这些问题,北京市已经开始尝试采用生态办法来进行治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根本性的彻底改善还有很大差距,这里面有历史因素累积的结果,更与人的意识尤其是决策者、设计者的意识尚未完全转变有关。

    比如,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治理虽然有了明显进步,尽量保持了河流的原生态。但是由于细节上设计不到位,本想用来给鱼产卵用的石头修砌在了离水面至少1米的地方,鱼想在里面产卵的可能性极小。这样的河道整治虽然视觉上强调了美观,但却用处不大。

    北京城在历史上水系丰富,并且相对联通。这些水系之间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自然的活水不仅让河流充满活力,也让城市充满了灵气。但是在河流的不断整治过程中,由于在指导观念上过多强调防洪和防漏等功能,不断硬化的河道割裂了水系之间的这种联系,让河流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活力,而最终丧失了生命力。

    类似的案例不仅在北京,放眼全国的许多城市,在河流整治方面都存在河道硬化问题。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北京城的河道整治再次告诉我们,要想让河流真正活起来,必须遵循自然之道,不要让过多的人工痕迹割裂了河流本身存在的自我净化、自我调节的生态功能。否则,被毁掉的将是整个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

    此外,如果没有建立一种完善的河流综合整治的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河流维护,治理后的河流难免会反弹。凉水河、二道沟河就是一个例证。

    目前,北京市正在努力打造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方位的,如果让一条河流破坏了其整体形象的打造,实在是得不偿失。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让政府的巨额投入打了水漂,更别让一条臭河伤了老百姓的心。


[1] [2]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中国环境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3-29 08:46:38,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