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新闻资讯 低碳生活

|| 收藏本站

杂技之乡---东北庄
发布时间:2013-11-25 13:34:29

    本网11月25日(筱雨报道)中国杂技起源于中原,中原杂技首推濮阳,濮阳杂技源自东北庄。国家和省、市领导多次到东北庄视察指导。200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莅临东北庄后寄语:“世界杂技看中国,中国杂技看中原,中原杂技看濮阳,濮阳杂技看东北庄”。

    濮阳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主任王磊介绍,东北庄杂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01年10月,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东北庄杂技”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北庄村主任刘忠伟介绍,历史上东北庄属于黄泛区,洪灾多发。据《濮阳县志》记载,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551年间,黄河河床南北游荡,泛滥成灾,在濮阳一带决堤多达26次。每次都吞噬大量的生命财产,逼迫人们外出逃难,寻求生计。东北庄先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积累了几套绝活。在逃难时“一招鲜,吃遍天”,杂技成了东北庄人谋生的手段和绝技,客观上也促进了杂技事业的发展。

    东北庄杂技起源于远古时期,萌生于春秋时期,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远古时期,先民们在狩猎、农耕、战争、宗教等活动中创造出了最初的杂技表演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卫国(今濮阳一代)夏育力能扛鼎,卫人孟贲与秦武王洛阳举鼎较力,不幸以身殉道,被后世奉为力技之祖。据传,春秋时期,诸国会盟于卫,在“桑间濮上”亦有“旌夏”等杂技节目的表演,旌夏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舞大旗,唐宋之后的“扑旗子”以及现代杂技中的大旗舞等节目都源于此。战国时,更有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更是证实了当时驯兽艺术的普及。

    明朝以前东北庄叫吕楼,据传与三国时期的吕布有关。吕布与曹操大战于濮阳,后不幸被杀。吕布后人迁徙到这里生活,定居下来并传授武艺,故称吕楼。

    元末明初,濮阳民间春节有举办社火的习惯。春节期间,一些民间艺人就会组织规模不一的团体沿街卖艺,烘托节日气氛,以庆丰年佳节。此时,从山西迁到此地的刘、乔两姓艺人以表演高跷、驯猴、驯狗、魔术等节目闻名。这些艺人有的应邀到邻村或外地进行演出,收取一定的报酬。这种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社火班子逐渐走向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演出组织。到明朝中期,该村已形成十几个经常外出的演出班子,节目主要有使枪弄刀,驯狗耍猴、小魔术等,规模比较小,当时称这类表演为杂耍。

    自清朝中后期以来,东北庄杂技班团体林立,流派纷呈,最著名的有乔、刘、李三家班。以该村各姓杂技艺人从事杂技事业的先后顺序而论,刘姓最早,乔姓次之,李姓最晚。

    ①刘家班

    刘姓目前占东北庄人口的60%,据刘氏族人时代相传,刘氏族人世代相传,刘氏族人演练杂技历史悠久,明朝初期的“刘家班”,就以家庭为单位闯江湖卖艺,搭地摊,设明场表演打拳卖艺跑江湖。清朝道光年间,刘家班有了很大的发展,比较有名的代表人物有刘金祥、刘来祥、刘元祥、刘凤祥,被誉为刘家四兄弟。技艺最高的是刘来祥,绰号“刘二花枪”。

    “刘二花枪”将一杆花枪直上直下向上抛出几丈高,落下时铁枪头经过眉间顺着鼻梁直插在地上。另外铜钱数枚得放在额头上,另一人将花枪掷向高空,演员仰面接枪,让枪尖仅撞刺上第一枚铜钱,节目惊险劲道,堪称一绝。但现在已经失传。

    清朝宣统年间,刘家班传人刘新月、刘甲臣、刘天佑吸收本村外姓陈登玉、李公鸡为股东,组成的“老虎棚”演出盛极一时,演员众多,节目精彩异呈,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刘家班几乎解体,但仍然坚持练杂技,并传技授徒。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南下前,驻扎濮阳整军期间,根据濮阳县政府安排,以刘文诚、刘进实为主的刘家班多次到单拐与东干城为部队演出,不但受到官兵一致好评,时任中共中央平原分局文化部长张国楚还亲自给杂技班颁发奖品“火炬”一把。新中国成立后,刘家班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不少杂技精英或以家庭杂技班为主分赴全国各地,组成国有正规杂技团体;或单枪匹马加入各地演出队伍,成为各地省、市正规杂技团体的骨干力量,涌现了许多国家级杂技演员。

    ②乔家班

    东北庄乔姓族人玩杂技有据可查的正式班演出为清朝乾降年间。1755年前后,乔姓第十四世族人乔思明、乔思海、乔思珂兄弟三人组成的家庭杂技班到外地演出,乔思明、乔思海分别于河北吴桥张姓和孙姓杂技艺人结成异姓兄弟,相互切磋技艺,使杂技水平不断提高,名声大振。但真正使乔家班誉满国内外的是乔家班的乔治清。乔治清1866年出生在东北庄,1910年前后带领乔家班与河北吴桥孙富友带领的孙家班合并共同创建了集高空表演、动物驯化、动物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杂技团体,号称“天下第一棚”。

    后来乔治清和当时第一棚内的“杂技皇后”张素珍结婚后,另立炉灶。夫妻二人根据东北庄杂技和河北杂技以及从俄国引进来的杂技节目的特点,相互切磋,吸取各地杂技艺术方面的精华,将各地杂技艺术中的武术、气功、体操、马术、魔术、驯兽等融为一体,更新和丰富了杂技内容、杂技形式等,创出了有东北庄乔家班特色的出神入化的独特节目,使得乔家班以及东北庄杂技的名声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日益响亮。

    乔家班曾多次被清朝指派配合外交活动,以杂技为纽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先后到朝鲜、日本、俄罗斯、菲律宾、印度等20多个国家演出。在日本的一次演出中,一些日本人对他们无理刁难,肆意贬低演员人格,辱骂中国人。班主乔治清怒不可遏,当即把这些日本人告到官府。法庭上他正气凛然,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迫使那些无理取闹的日本人认了错,道了歉。此举在清朝朝野引起了轰动,杂技班回国后,清朝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赞誉他们是“有胆识有骨气”的杂技团体。慈禧太后还亲授乔家班“万寿龙灯”两盏、瓷壶一把,成为杂技界的一段佳话。

    至20世纪30年代,乔家班已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马戏团。民国初年,乔家班杂技艺人在上海“大世界”、“楼外楼”等剧场及武汉、南京献艺。20世纪40年代因团体庞大不利巡回演出,于是乔家班主鼓励班内技艺佼佼者自立门户,乔家班的分支遍布祖国各地。

    ③李家班

    东北庄李氏家族是明朝洪洞县迁民,当时李姓人数不多,由于生计所迫,受刘家班、乔家班的影响,李氏族人从跟随杂技班当学徒发展到逐渐组班演出。“李家班”形成于清朝末年,清末民初,东北庄李姓族人李公鸡从“刘家班”中分离出单干,他与长葛翟万里合伙成立了一个马戏团。此团足迹遍布国内外,名家辈出,颇有影响。真正使李家班名扬四海的是李家班第二代班首李全法。李全法1914年出生,幼时曾学徒与乔治清,因其聪明勤奋,渐成大家。其风格既有刘家班的刚又有乔家班的柔,他最拿手的节目当属走钢丝、马术、车技、上刀山和气功“五千斤大力士”等。1936年秋,李全法所在的马戏团在西安为东北军演出。演出结束后,张学良将军对李全法的技艺大为赞赏,并赠送了一匹名叫“黑旋风”的骏马,还为李全法起艺名“菜包”。

    五千斤大力士:演员身体躺在两条板凳之间,身上面压上石碑、磨盘、数块条石,条石上再站满人。其重量足有五千斤(最多时有八千余斤),停几分钟后卸下所负重物而演员身安无事,节目异常精彩,令观者屏息静气,大为惊骇。

    李家班擅长硬气功、走钢丝,传统节目有:“千斤大力士”、“吃玻璃”、“双风”、“飞叉”、“走钢丝”等。

    东北庄杂技特点:

    “濮阳杂技名扬天下,哪里有杂技,哪里就有濮阳人”,是对濮阳东北庄杂技的真实写照。东北庄人爱杂技、热杂技、演杂技,以杂技为生,以杂技为乐,以杂技为荣,走进东北庄,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杂技风。东北庄杂技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土、古”的特点。

    普   东北庄人爱杂技,耍杂技,“杈把锄头当道具,田间地头练杂技,屋前屋后做游戏”,80%的村民都能来上三招两式,“老到九十九,小到刚会走,人人玩杂技,都能露一手”。杂技成为他们生活、劳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   东北庄杂技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浓厚的民间色彩。东北庄杂技在表演中大量的运用了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富于生活气息,让观众有生活感和认同感。小到一粒豆子、一张纸牌、一方丝帕,大到桌、椅、车、轿、剑、刀,都可以拿来作为道具“耍一耍”。碗、盘、坛、盆、绳、叉、竿、梯、桌、椅、伞、帕等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到了杂技艺人们的手里就显得变幻莫测,显示了杂技与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

    古   杂技在最初,是以祭祀、巫术、竞技、游戏形式出现的异常技能活动,后发展成为一项表演艺术。东北庄杂技保留着固有的原始思维和宗教神秘色彩。特别是一些“杂技寿星”表演的“剑、丹、豆、环”节目是中国戏法魔术节目的鼻祖,在我国已近失传,被杂技界誉为研究杂技发展演变的“活化石”,是亟待抢救的国宝。

    陈学通 摄影



   

濮阳东北庄杂技学校全景

   

副总监张杰、编辑中心主任李婧与杂技女孩交流

   

主持人筱雨采访杂技女孩

   

乔家班传人乔金声表演杂技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webmaster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08 21:59:47,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