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环保频道 新闻资讯 媒体快报

|| 收藏本站

长江流域为何旧貌换新颜
发布时间:2013-11-07 11:12:21
    从星星点点到郁郁葱葱,20余年间,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长防林建设工程),累积造林1055.8万公顷,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国土面积,且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随着长防林建设工程的不断完善,长江流域旧貌换新颜,“绿色奇迹”正在出现。奇迹的背后,又有着哪些经验?

    民生工程全力推动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抵御风沙、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构建完善的流域防护林体系,我国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从一开始,长防林建设工程就得到了工程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不仅是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的基础工作,还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工程实施过程中,各地从整治长江,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把长防林建设工程列入了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组织专门班子经常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一任接着一任干,有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俗话说得好,齐力才能断金,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各工程区采取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队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宣传长防林建设工程的相关政策,以及植树造林对改善生态的重要意义,让群众知道长防林建设是农民的致富工程、民生工程,从而调动他们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同时,还每年都安排财政资金,积极争取农业开发、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的绿化资金,鼓励多种形式股份制经营和合作造林,调动企业或个体自筹资金参与,以解决长防林工程建设面广量大、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等难题。

    机制创新注入活力

    长防林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工程区在政府行政推动的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造林绿化的内在活力。

    为调动社会群众造林绿化积极性,拓宽林业发展的空间,各地从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入手,在营林机制上求“创新”,求“突破”,普遍推行林业承包经营,采取拍卖、承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营林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采用专业队伍造林,即从造林到成活的三年内,都由造林专业队一包到底,实现了由群众性造林向专业队造林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了造林质量。

    此外,工程区还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积极探索“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多种形式股份制经营和合作造林,调动企业或个体、群众个人自筹资金参与“长防林”建设的积极性。

    科技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规划是确保长防林工程建设成效的坚实基础。

    在工程建设中,各省(区、市)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以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遏制水土流失为重点,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统一规划,建设以防护林为主体,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实现了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林果药、长中短有机结合,片、带、网、点相宜的建设布局。

    对于一个工程建设来说,科技支撑是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的先决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工程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这一点在长防林建设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长防林工程建设中,工程区各省(区、市)十分注重提高科技含量。除了积极与生产单位、科研院校联合探索,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还邀请国内外农林、水保、管理、推广等行业专家对各级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讲授主要造林树种的管理技术。

    同时,要求工程区各地(市)、县长防办配备现代化办公通讯设备,并有针对性地举办造林核查、计算机管理、财务微机管理等培训班,逐步实现营造林管理自动化。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作者:佚名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webmaster打印此文】【加入收藏】【字体: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友情链接


Published at 2024-05-19 11:29:22,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