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今年首次现身江西
作者:佚名 来源:江西晨报

 

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的历史,其珍贵等同大熊猫,目前的野生数量全球仅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系环境指标动物,对栖息环境特别是水质要求十分苛刻,且不能有人为干扰。201228日下午,抚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罗建华一行在宜黄河桃陂河段成功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发现20余只中华秋沙鸭在此栖息越冬。据悉,这是自2009年省野保局专家在宜黄县首次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群体后第三次发现的较大越冬种群,也是秋沙鸭选择宜黄越冬三年时间以来首次拍到其真容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来赣栖息越冬。 

2009年宜黄首现秋沙鸭行迹 

据抚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赵卫平介绍,2009年宜黄县首次出现秋沙鸭行迹。当时是在宜黄河桃陂河段发现了它们。200921115,在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组织的调查中,首次在赣中地区抚河水系宜黄县境内的宜黄河段发现3群共39只中华秋沙鸭,雌雄性比为2019而自2009年宜黄第一次发现秋沙鸭行迹后的三年时间,它们都会准时在每年的11月份飞来过冬,并在次年的3月份离开。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中华秋沙鸭,它被誉为世界珍禽,跟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等是同级呀,野生秋沙鸭在全球也就仅1000余只。赵卫平向记者介绍道。 

中华秋沙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历史,是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它们晚上一般在周围的森林栖息,这种鸭子以天然树洞为巢,而且它们会飞,所以又有人将它们称作会上树的鸭子 

宜黄首次拍到秋沙鸭真容 

赵卫平说,由于秋沙鸭非常警觉,周围有任何风吹草动,它们都能立刻察觉,随即转移。因此尽管秋沙鸭来宜黄越冬已有三年,但并没有拍摄到其照片。因此201228日下午抚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罗建华一行在宜黄河桃陂河段拍到的秋沙鸭照片,显得十分珍贵。 

赵卫平还说,雄性秋沙鸭的头冠散发着绿色光泽,雌鸭的淡黄色羽毛泛出一抹金色,尤其是祥云纹一般的羽毛,会令人想起北京奥运火炬的装饰纹。晚霞倩影,秋沙鸭悠然过冬的美丽画面,也确实会让人感叹其世界珍禽的美名名不虚传。 

宜黄河优良水质让秋沙鸭流连忘返 

据赵卫平介绍,秋沙鸭被发现的宜黄河中上游是整个宜黄河水质最好的河段,清澈见底,水深1左右。河堤两岸遍布湿地植物,生态环境优良。 

中华秋沙鸭是环境指标动物,对栖息环境特别是水质要求十分苛刻,不能有人为干扰,更不会在被污染的水域活动。它们在这里栖息越冬,充分说明了我们宜黄县生态环境良好。赵卫平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宜黄县山川秀美生态环境良好,全县总面积1944.2平方公里,是全国退耕还林项目县和省级华南虎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野生华南虎种群的主要栖息地,森林覆盖率达75% 

山清水秀的宜黄县留下了世界珍禽,成了它们的避风港湾。每到11月份,它们就飞来宜黄越冬,或比翼双飞,或出水芙蓉,或结伴群飞;3月份,它们又恋恋不舍地离开,飞去遥远的西伯利亚。 

多种野生动物聚集于宜黄县越冬 

宜黄县优良的生态环境除了吸引秋沙鸭的驻足以外,同样也得到了许多雁类、野鸭类的青睐,它们纷纷在此搭建爱巢。赵卫平说,在宜黄县越冬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主要是雁类和野鸭类,它们的具体名称我们还有待确认。但是赵卫平表示,好的栖息环境一定是吸引这些野生动物来此越冬的重要原因。 

将加大保护秋沙鸭宣传力度 

这种鸭子很漂亮,但周围很少人知道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周围村民都称其为花鸭赵卫平说,为了保证秋沙鸭的安全,他们当前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当地加大对保护秋沙鸭的宣传力度,让周围居民了解它们的珍贵之处,能够有比较好的保护意识,让秋沙鸭在宜黄能有比较安全自在的越冬环境,能够将宜黄作为长期的越冬地。赵卫平在回应如何加强对秋沙鸭保护措施的问题时介绍道。 

今年上半年将建成秋沙鸭保护区 

我们现在已经在向上级申报建成秋沙鸭保护区的报告,预计今年上半年会完成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赵卫平表示,秋沙鸭保护区的建设会划定一个具体的活动范围,做好保护围栏的建设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从硬件上保护秋沙鸭的安全,避免有可能的猎杀。不久之后,秋沙鸭在宜黄将会获得更安全的活动环境。 

人工饲养秋沙鸭或将成现实 

野生秋沙鸭在全球仅存1000只左右,极其稀有,因此,人工饲养秋沙鸭能否成为现实,这成为众多专家和学者关注的课题。人工饲养秋沙鸭的难度比较大,它们本身是冬候鸟,在宜黄待的时间不算长,加上今年我省多阴雨天气,细致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繁殖情况有一定的难度,赵卫平另外补充道,虽然困难,但意义却十分重大,目前我们已经就秋沙鸭的人工饲养问题向省里申报了课题,希望申请到充足的经费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一旦人工饲养成为现实,对秋沙鸭生存前景意义重大。 

相关链接 

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特有物种,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主要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草甸、水塘以及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它们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喜欢生活在宽阔、鱼虾丰富的沙滩上,行踪难觅。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19 20:59:30, Powered By v3.1.3(MS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