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功能区划优化发展布局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环境网

 

各具特色的生态创建,为城市注入了绿色发展动力。图为风景秀丽的丽水市。 

本版图片由丽水市环保局提供 

潜设和孙玮 

浙江省丽水市地处华东六江之源,青山流翠、碧水潺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素有浙南林海华东天然氧吧等美誉,是浙江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担负着构筑全省生态屏障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丽水市深入推进生态创建、科学调整生态功能区、创新流域管理机制,为浙江省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筑牢了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创建工作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工作甚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丽水将生态创建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具体措施,自2004年以来,相继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以及省级森林城市;建成了9个省级生态县(市、区)1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24个省级生态乡镇。丰硕的创建成果,体现了丽水提升城市综合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不懈努力。 

1.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是什么? 

立足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自从浙江省开展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以来,丽水蝉联四年榜首。 

针对经济后发地区、生态优势明显的基本市情,丽水立足于本地的生态优势,提出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各项工作。2008年,丽水市出台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0年,丽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量化指标考核。根据《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全市9个县(市、区)一把手立下了生态文明建设军令状,对辖区内的生态文明发展指标负总责。天蓝不蓝水清不清,是各地各部门在发展中首先考虑的大事。 

全市各地在生态创建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创建模式。庆元县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模式;云和县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实施小县大城战略,推动山区人口下山脱贫,形成了生态移民、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模式;莲都区坚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以绿色、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积极推行发展循环型种养的模式;景宁县发挥生态优势和当地文化特色,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形成了弘扬生态文化与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模式;遂昌县着力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全面推进长三角休闲、生态旅游名城建设;松阳县主动接受周边发达地区的经济和产业辐射,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快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积极开展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生态工业经济稳步推进。 

亮点纷呈、各具特色的生态创建,为城市注入了绿色的发展动力。十一五期间,丽水累计完成城市重点环境基础设施投资51.2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各地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市道路、防洪堤坝等工程。全市共安排了238个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88亿元,共淘汰相关企业213家,126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阶段性审核验收,10个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工作有序推进。推行森林资源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做足盘活、变现、增效文章,变叶子票子,大大激发了广大林农造林的积极性。在盘活林业资源,不断扩大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笋竹两用林、用材林、经济林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建成生态公益林优质林分面积达546万亩,全市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1163万亩,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强。 

生态创建,改变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环境,更建立起了社会各个层面之间良性的互动机制,使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生态细胞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壮大。全市累计创成省级绿色企业21家,省级绿色饭店16家,省级绿色学校80所,省级绿色家庭105户,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8个,省、市级绿色社区51个。 

2.为什么要制定有差别的环境政策? 

深化生态功能区调整,明确在哪里发展、怎样发展 

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的丽水,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了80.79%和81.62%。1100万亩的生态公益林,每天释放出32亿公斤的新鲜氧气。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丽水市9(市、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部进入全国前50位,其中庆元、景宁、龙泉、云和分列第一、第五、第八、第十位。作为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丽水也曾想大力发展工业,摘下经济落后的帽子,但是在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的取舍之间,丽水还是选择了后者。 

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庆元县,交通条件相对滞后,工业经济欠发达。2008年,庆元县毅然取消了对东部地处高海拔山区的13个乡镇在工业生产、工业税收和招商引资方面的考核指标,把考核的重点转移到生态保护和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等方面,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在西部低海拔地区,强化选商引资,硬化环境准入标准,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地处瓯江、飞云江源头,生态环境绝佳,但由于工业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工业和保护环境的问题上,丽水市专门在市级经济开发区内为其开辟出一块飞地,特设景宁民族工业园。景宁工业空间拓展到异地后,县域内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先,重点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林业。 

在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问题上,丽水给出了第三个答案——“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在哪里发展、怎样发展,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域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 

2009年,《丽水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出台,按照该发展的地方发展,该保护的地方保护集聚发展的思路,对生态功能区进行了调整。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可操作、宜实施的原则,在省、市生态功能区划分大框架下,以县为单位按工业、大规模城市建设项目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优化准入四类区域,对各辖区原来的生态功能区进行调整,实现生态环境功能区具体化、小区化。全市原来的26个生态环境功能区细划为225个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112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78%;限制准入区46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7.25%;重点准入区41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98%;优化准入区26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99%。调整后,丽水95%以上的区域被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 

通过调整改革生态功能区,明确了生态资源的现状,明晰了生态环境敏感性和服务功能重要性,科学划分四类区域的功能定位,更是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 

丽水根据各类区域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差别化定位发展策略,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逐步实现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资源环境的均衡,并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立足生态优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养殖模式,发展壮大生态农业,打响了生态品牌。景宁畲族自治县通过推进清洁发展合作项目开发,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国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买下了景宁一批小水电站5年的每年17.7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全县每年可收入1500万元人民币。 

3.上下游之间、流域之间怎样防范污染事故? 

探索跨行政区域联合执法机制 

丽水系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六江之源,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浙西南地区,江河众多,且纵横交错,人为的行政区划使得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域水环境整体性被打破,上下游的执法责任难以界定。一旦发生水环境污染事件,流域上下游往往各自为政。丽水境内的河流不仅有省界流域,还有跨省界流域的闽江水系,为了确保江水清澈,早在2007年,丽水就开始探索跨行政区域联合执法机制,为流域环境联合执法提供新方案。如今已建立起东联温州,西联衢州,南联福建省松溪县、浦城县,北联金华市的全方位的边界环境共保体系及流域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交接断面上下游的沟通交流,联合开展水质、水情跟踪监控监测和执法行动,形成共同依法治理江河流域的局面。 

八百里瓯江,是丽水的母亲河,瓯江流域占全市总面积的75.8%。为了实现江水清澈、两岸风光秀丽的目标,丽水环保部门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确保了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况。在饮用水水源保护方面,通过建设合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建立完善各项饮用水水源管理制度来保护饮用水水源。全市22个饮用水水源功能区,均已完成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创建率达到100%。全市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在工业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先后实施了合成革、革基布、不锈钢、防盗门、电镀、铅酸蓄电池等行业的专项污染整治。 

同时,丽水市对省级工业园区进行环境整治,对瓯江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严格了园区环境准入门槛。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纳入生态市建设考核内容,分别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并开展了以瓯江流域为重点的环境整治行动,对瓯江流域沿岸1公里范围内的195家养猪场实行关停搬迁与治理。 

在大力整治的同时,丽水各地还不断总结创新,探索水流域保护的长效机制。遂昌县把萦绕各乡镇的1467条、总长2800多公里的河道作为主要突破口,举全县之力推行河道保洁、渔业渔政、河道采砂和水域占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新机制。四位一体的管理新机制出台后,河道畅不畅、美不美、靓不靓,鱼儿多不多,直接与各乡镇工作挂钩,并被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县里对这项工作实行月度排名制,并在报纸、电视、网络公开通报,考核结果与乡镇工作经费安排、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直接关联。 

龙泉市率先在浙江省实行乡镇河流水质保护管理河长负责制,对全市15个乡镇水环境交界断面水质开展定期监测,将水质达标情况列为各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对辖区内河流及交接断面水质负第一责任。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
Published at 2024-04-29 01:23:28, Powered By v3.1.3(MSSQL)